春琼白了他们一眼,正想说些什么,书房的门再次被打开,赵御史那高大的身影出现在门口。
赵御史目光扫过三人,最后落在春琼身上,神色不辨喜怒,“背完了?”
春琼赶忙起身,恭敬答道,“回太爷,背完了。”赵御史微微点头,“既如此,便背来听听。”
春琼深吸一口气,定了定神,开始背诵。起初还有些紧张,声音微微发颤,可随着背诵的推进,她逐渐找回了状态,声音也愈发洪亮清晰。赵旭和赵升站在一旁,心中暗暗为她捏着一把汗。
终于,春琼背完了最后一句,忐忑地看向赵御史。赵御史沉默片刻,开口,“虽有些许停顿,但能在这么短的时间背下,也算不错,想必之前也是熟读过的。不过,读书不能仅停留在背诵,其中义理,你可明白?”
春琼心中一紧,思索片刻后,缓缓说道,“弟子愚钝,对书中义理略知一二。《中庸》讲的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处世之道,倡导在为人、为政、治学等方面追求一种恰到好处的平衡……”她边说边留意赵御史的表情,只见对方微微颔首,似乎对她的回答还算满意。
赵御史又问了几个关于《中庸》中具体语句的含义和应用,春琼都尽量作答,虽有些回答得不算完美,但也没有太过离谱。
末了,赵御史又问,“知道为何让你们重学中庸吗?”
春琼想了想道,“弟子明白,太爷是在提醒弟子,遇事要保持中正、中和的态度,避免极端和偏激??。中庸之道要求我们在面对问题时,能够把握分寸、适度而为,既不偏激也不过度。”
赵御史点头,“嗯,不错,既然理解就好。今日之事,权当给你们一个警醒。日后为人处事,记得想想这中庸之道!”
春琼三人拱手一礼,“是,弟子明白。”
“还有,身为赵氏弟子,经史子集不可不精。日后还需勤勉学习,切不可懈怠。”
春琼知道这是说她,连忙应道,“弟子谨遵教诲。”
赵御史转身欲走,又停下脚步,对赵旭和赵升说,“你们二人,身为师兄,平日里也要多帮衬师妹,共同进步,不可再向往日,不管不顾。”两人齐声应是。
春琼知道,太爷说的是她来京这段时日,赵旭公子从未露面之事。他虽然忙着编书,但每日上衙下衙,总要回家,翰林院至大理寺,也就拐两个弯的事。
不过春琼也理解,毕竟她对于赵旭公子来说,是完完全全的陌生人,他不关注也是应当的。
待赵御史离开后,春琼长舒一口气,瘫坐在椅子上,“好久没如此用脑了。”
赵旭笑着调侃,“怎么样,感受到小曾祖父的厉害了吧?不过你记性真不错,没有背过的书,如此快就能记下来。”
春琼淡淡一笑,“哪里哪里,毕竟是之前读过的,不算完全陌生。背的我都饿了,也不知是何时辰了。”
赵旭看了看窗外,“巳时过了有一会儿了,估计快午时了。”
“这么久了?糟糕,我答应太夫人的郧乡菜,不跟你们说了,我去后厨了。”
说着拎起裙子,匆匆跑向厨房。
留下两位公子摇头失笑,赵旭道,“这个师妹,本以为是个擅长钻营的商人,没想到,还挺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