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洪武大变天
三小只闹腾了好一会儿才休战。
他们三以前经常这样打打闹闹,朱标倒也习惯了。
过了十多分钟,朱云峰和季赫都挨了几脚,屁股上还有大脚印。
特别是季赫,因为跑得慢,被朱棣环住脖子,结结实实挨了几拳,踹了几脚。
虽然不至于鼻青脸肿,但屁股疼,走路都一瘸一拐。
不过朱棣也被两个人摁住,三人在地上打滚,也算是互有损伤,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等他们闹腾完,朱标才笑道:“好了,不闹了,这次回来就不出去了吧。”
“太伯爷,我严重怀疑你是故意的。”
朱云峰按着腰一屁股又坐回椅子上,龇牙咧嘴道:“你肯定收了老四的好处。”
“老四能给我什么好处我是看你们回来了,心里高兴。”
朱标又笑了笑,说道:“这次明末之行,你们有什么感想,有什么体悟没有”
三人对视一眼。
朱棣忍不住叹道:“我的收获其实很大,如果不是这次去一趟明末的话,还真看不到百姓的艰辛。”
“是啊,说实话,很多东西都只是史书里,即便我来洪武了,至少洪武已经结束了乱世。”
朱云峰也说道:“但真去了明末才能感受到什么叫赤地千里,什么叫伏尸百万。人吃人的惨象我没亲眼看到,但听说了很多啊。”
季赫赞同地点点头:“从南京回长沙的时候,我在路上听说河南大旱,人们把饿死的人煮了吃,光只是听我就觉得有些犯恶心了,庆幸自己生活在二十一世纪。”
“国家把我们保护得太好了,其实即便是二十一世纪,惨象也不是没有。只是我们强大了,消除了饥饿与灾荒,人人都能吃得饱饭,穿得暖衣服。”
朱云峰把后背靠在椅子上,闭上眼睛,长呼了一口气,似乎想起明末看到的那些画面,说道:“现在回忆起来,有的时候走在外面,路过郊外,随处可见腐烂的尸骨,真是恐怖。”
“你那算什么其实你不管是在现代还是洪武还是崇祯都已经被保护得很好,我去陕西的时候那才叫恐怖。”
朱棣指了指西北方说道:“过武关的时候,你见过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甚至一个县一个县的死尸吗到陕西后,你见过破败的村子里,有架着火的锅里放的是白骨吗肉都被吃完了,陕西到处都是荒凉,草根和树皮也都吃完了,几百里没有人烟,你是腐烂的尸骨随处可见,我是散落的白骨随意铺撒在道路上,入眼可见的永远都是密密麻麻的死人。”
“你俩都这么恐怖吗”
季赫左右看看,挠挠头,他其实待的时间不长。
因为朱云峰要去北京的缘故,他就从南京回了长沙一直在搬运物资。
南方地区算是好的,至少很多地方受灾不重。所以相比于朱云峰和朱棣,他其实感受不深。
“河北、河南、陕西作为明末受灾最严重的地区,那是真的赤地千里,灾民如蝗虫过境,可以把一切能吃的都吃干净。”
朱云峰回忆着当初他路过河南河北的场景,叹道:“可怜啊,我其实也没办法为他们做些什么,能搞点粮食过来让还活着的人能活下去,就已经是极限了。”
“但这已经很好了。”
朱标说道:“你们挽救了很多人的性命不是吗”
“嗯。”
他们觉得有些沉重,稍微坐在那休息了一会儿,朱云峰才问道:“太伯爷,大明现在怎么样了”
朱标摸向桌子上的茶杯,抿了一口,看着他会心一笑道:“你知道现在大明的版图多大吗”
“多大”
朱云峰纳闷。
他上次回来已经是去年过年的时候,都接近一年了,对于如今日新月异的大明来说,已经是两眼一抹黑,不知道情况。
“看看这个。”
朱标从旁边堆放的公文件当中抽出一卷卷好的纸,摊开一看,一张崭新的世界地图呈现在众人眼前。
大明其实并没有完成工业化。
即便是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非洲很多国家都没有任何工业能力,跟原始部落没什么区别。
是他们不想吗
不是。
工业化不是那么简单容易的事情。
不仅仅在于有机器有设备,同时还要有高素质人才,技术人员的参与。
像卢旺达卡加梅那样的天降猛男毕竟是少数。
大多数非洲国家上层贪腐短视,又被西方殖民控制,国内又动荡不安。
哪怕矿产资源丰富,找不到国家发展方向,别说二十一世纪,就算是二十二世纪,也依旧穷困潦倒。
大明这边倒不至于像非洲那么落后,上层也很开明,接受新事物比较快。
但没有教育,不管从现代搞来多少设备都是白搭。
所以目前大明的工业其实很简单。
就是从现代搞来了很多炼钢的设备,用于基本的钢铁产能。
然后就是电力制造设备,可以发电。
其余便是一些缝纫机、搅拌机、推土机、制砖机、车床、打印机等等上百种机械。
基本上就是拿来主义。
当然。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国家大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
因而目前只能这样。
不过虽然没有基本工业制造能力,但得益于任何机械都可以从山东买,所以他这儿什么都有。
像眼前的这幅世界地图,就是大明在开疆拓土之后,由派去的工部文官绘制水文地图,再由画师按照现代地图比例勾勒,最后再打印出来。
众人靠拢过来,虽然这地图的精确度肯定没有后世那么高,但通过沿边特征,以及现代地图的对比,还是能看到大明的版图。
此刻东北已经全部纳入大明的疆土,漠南地区,也就是后世内蒙也都已经被大明囊括,许多蒙古人投降,接受大明的管理,疆域甚至非常靠近乌兰巴托。
西南地区的越南不知道什么时候被消灭了,还有西域、吐蕃等地,虽然这些地方很多都已经归顺,但当地势力还是雄厚,往往是羁縻统治。
然而现在却改土归流,在那里设置流官。
以至于在明初官员不够的情况下,很多秀才、举人都被授予官职,匆忙前往边疆赴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