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0章 大风(1 / 2)

“西军,想要归降?”

汉中军中军帐内,此时喧哗一片。

左良玉神情惊愕,饶是他沉浮宦海数十年,历经沙场,什么样的大风大浪都曾见过。

但是听到这样的消息仍旧是有些难以置信。

不仅仅是左良玉有些难以置信,曹变蛟、罗汝才等人也是同样如此。

曹变蛟虽然面色如常,但是心中的惊愕却不比左良玉要小。

罗汝才目光闪烁,对于张献忠,他最为了解。

张献忠虽死,孙可望也死在了南京。

但是他麾下的另外几名义子,都不是等闲之辈。

艾能奇勇武过人,极善指挥骑兵,战场之上往往能料敌机先,摧敌破阵,与曹变蛟极为相仿。

而刘文秀,虽然指挥能力是张献忠麾下四大义子之中最弱的。

不过虽说是最弱,但是单单是军事上的能力,也足以独领一军,出守一方。

而且刘文秀精通政务,军中军政几乎一概被张献忠交给刘文秀来处理。

张献忠占据武昌,割据三府之时,三府的民生政事也基本是由刘文秀来负责。

刘文秀治理三府,连带管理军事,三府在刘文秀的治理之下井井有条,有序稳定。

西军之所以到现在颇得民心,很大一方面就是刘文秀的努力。

如果说艾能奇是猛将,那么刘文秀无疑就是儒将。

而李定国,则是综合了艾能奇和刘文秀的优点,文武兼备,有名将之资。

张献忠四大义子里面,对于孙可望,罗汝才的了解有限。

孙可望常常被张献忠依仗为副手,帮助协理军中。

而李定国则是常常被张献忠当作先锋大将。

李定国治军严谨,能够体恤士卒,并以身作则,军中无论将校士卒皆是尊重有佳。

不仅如此,李定国在勇武方面亦不输于艾能奇,名下积有斩将、夺旗、先登、破阵,四功俱全。

骁勇超逸,更称万人敌,军中人称“小尉迟”。

不过如果仅仅是勇武过人,李定国也不过和艾能奇一般只是一员猛将,称不上什么真正的大将。

但李定国不仅能够冲锋陷阵,还能临敌指挥,判断局势,稳定军势。

九江之战,两军陷入鏖战之中,最后决定胜负的人,正是李定国。

若非是李定国及时指挥本部兵马急援张献忠,胜负还犹未可知。

李定国、艾能奇、刘文秀三人都是心智坚韧之辈,怎么会轻易投降。

罗汝才心中有些费解,不过在这种时刻,他并没有出言做这个出头之鸟。

张献忠已死,大仇已消。

他并不想为了什么前途、未来,真的替陈望卖命效死。

投入汉中镇下,只不过是为了底下的军兵们寻一条活路罢了。

“西军,难道是想用诈降来拖延时间?”

刘光祚眉头紧蹙,自言自语道。

他们和西军相持了这么久,眼下听到西军想要投降的消息,第一反应就是不信。

刘光祚的话,引起了不少营将的赞同。

尤其是诸如王光恩、许可变这些曾经和张献忠有过不少交际的旧七十二营营将。

他们对于张献忠麾下的这些义子也都有一定的了解。

他很难想象艾能奇等人竟然会选择投降,所以第一反应也是其中有诈。

“诈降最多也只是拖延些许的时间罢了,但是现在的情况,无论西军再如何的拖延也没有什么用处。”

曹变蛟摇了摇头,说道。

西军拖延时间反而对于他们才是不利。

武昌城有三十万西军,每天的人吃马嚼都是一个天文数字,更不用提武昌城中还有不少的百姓,粮草消耗只会更多。

庐州府现在已经落入了汉中镇的掌控之中。

西军掌控的地方只剩下了武昌府和安庆府。

安庆府倒是可以为武昌府进行输血,运送来不少的军粮。

但是就算运送来些许的军粮,也不过是让西军多苟延残喘一些时日罢了,对于大局来说根本就是于事无补。

“西军,应该是真降。”

陈望看着手中由西军使者递来的降表,缓缓开口。

陈望的声音落下,也随之压下了中军帐内一切的喧哗。

“张献忠被李岩斩杀,大部西军被万民军所吞并,李定国领兵返回武昌之后,西军便一直没有太大的动作。”

“张献忠的身亡,使得西军震荡,这几个月的时间以来,西军都在稳定内部的问题。”

从张献忠身死到至今,差不多四五个月的时间,西军完全没有扩张一丝一毫的地盘。

陈永福麾下的兵马不过一万多人,南下庐州府,却没有遇到太多像样的抵抗。

除去六安和合肥之外,西军控制的很多城池甚至在陈永福还没有领兵赶到之前便已经是开城投降。

“西军。”

“已是穷途末路……”

短短片刻的时间,陈望已经想通了其中的关窍。

中军帐内一众将校皆是神情凝重,陈望所说的话,也让他们打开了视界,不由豁然开朗。

西军内部不稳,精锐半丧,张献忠身死,孙可望陷城,与其一起陷在南京还有西军的谋主徐以显,还有十数万西军的战卒。

如今武昌城中看似还有三十万西军,但是实际上却根本不堪大用。

无论是守、是撤,全都前路无望。

这样的情形之下,选择投降,完全是在情理之中。

“既然西军归降是真,那是否要让西军的使者入帐?”

坐在下首的胡知礼略一沉吟,试探性的询问道。

陈望放下了手中西军送来的降表。

“既然西军诚心归顺,这使者就见上一见。”

收编西军,有利无害。

虽然其中滥竽充数者众多,但是西军到底是有三十万之众,其中还是有不少精卒强将。

就算是将其大半裁汰,还是能够充实一定的战力。

而且,艾能奇、刘文秀、李定国三人,都是不可多得的战将。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眼下陈望处于的困境是地广人稀少。

河南军器局已经开始改制,各项水利工程正在大肆的修建,要不了多久,大批的武备就能批量的生产。

军兵的问题也很容易解决,南北运河断流,大量的漕工失去生计。

这些漕工就是最好的兵源。

他们的体格坚韧,吃苦耐劳,有秩序,听指挥。

一旨征兵的文书下到南直隶之地,轻易便可得十数万合乎要求的新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