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坚壁清野,在袁绍军过来之前,戏忠便让老百姓将地里长势正好的玉米等作物给全部割了,割下来的玉米至少还可以作为青饲料,喂养那些牲畜。
而老百姓们也全都被转移到了常山郡的腹地几县,避免袁绍军的屠杀和拉夫。
袁绍军给常山郡造成的损失,戏忠当然是会向袁绍索回的。
沮授骑在马上,率领五万大军向真定城进发,其实,除了这五万大军之外,还有数万民夫,搬运辎重,因此,他们此行共有近十万人,这么大的一支队伍,可以说是浩浩荡荡,幸好这一带都是大平原,也没有什么大的河流,所以他们的行进还是很顺利的。
颜良、文丑也都骑着战马,挺胸凸肚,踌躇满志,他们现在是袁绍手下很受重用的将领,所以这一次攻打常山郡,袁绍派了他们出来,在他们看来,这是给他们送功劳啊。
常山郡只不过是区区黄巾军而已,他们去攻打常山郡,那还不是三个指头捏螺蛳--十拿九稳?
虽然颜良、文丑都很志得意满,可是沮授的心里却有一些不踏实,因为常山郡的黄巾军实在是太神秘了,这些年,他们十分低调,很少有什么动作,最大的动作可能就是潘汲火并张燕了吧?
袁绍的视线一直没有放在潘汲身上,因为他轻视这个黄巾出身的贼寇,这也是高门士族出身的人的通病,所以袁绍军对潘汲军的情报收集很不够。
虽然这一次决定出兵常山郡之后,沮授也派了一些斥侯去收集常山郡的情报,可是也是不得要领,他只知道常山郡的常备军有四万人,分别分布在东边的几个县,潘汲手下的将领也大都是黄巾出身,各有匪号。
本来沮授还想多收集一些常山郡的情报之后再出兵,可是袁绍等不及了,他总觉得要速战速决,尽快解决掉常山郡,灭此朝食,因此,他连连催促沮授出兵,而颜良、文丑等将领也是屡次请战,沮授无奈之下,便是只能出兵了。
沮授虽然情报不足,可是他还是果断的定下了直取真定城的策略,而且是全军进攻真定城,因为他按照这个时代的普遍情况考虑,觉得只要攻下对手的大本营,就能够让敌方全军崩溃,这样会事半功倍。
而若是分兵去攻击常山郡其它几个县,分兵少了很难攻下,分兵多了则攻打真定城的主力就会力弱了,而且在那几个县城耗费了大量兵力之后,还能不能攻下真定城就是一个问号了。
应该说,沮授的战略是没有什么错误的,只不过他不知道,他要面对的是一个超越这个时代的对手,虽然他不失为这个时代的智者,可是他却难以逃脱惨败的命运,他将会成为对手扬名立万的注脚,这是他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