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零零小说网 > > 长命酒师 > 第两百二十四章 碧血丹心(上)

第两百二十四章 碧血丹心(上)(1 / 2)

问题在于孵化金角兽的灵种到底是哪一类呢?

丁醒无从得知。

莫仇子也仅仅是了解墨兽来历,其余的守宫三兽如何降生,他没有得到传承,不过他给丁醒指出一条线索。

丁醒在白梅水府寻获的金角虫群,它们是以金阙石为巢穴,如果修仙界有哪种花果是依靠金阙石为土壤栖息生长,那么这种花果应该就是丁醒所需的灵种。

但是金阙石极其稀有,非常难以寻觅,要找金阙石的寄生花果,肯定更是难上加难。

就算让丁醒找到,孵化期至少也要几百年之久,须知莫仇子的墨妖能够出世,那可是经过数代祖师接力祭炼的结果。

丁醒要为此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孵化所需的灵虫与灵种数量也是天文数字,代价实在太高。

真比较起来,丁醒自行孵化金兽,远不如使用金阙阵进行遍地撒网,前去追踪那些已经降生的野生金兽,反而会更加省事省心。

总之丁醒会做两手准备。

他会定期开启金阙阵寻找野生金兽,同时也不会放弃自行孵化,但无论哪一项计划,他肯定是量力而行,绝不会为了金兽就不惜代价。

他目前已经有了三兽,即使最终集不齐金兽,也对他没有什么影响,反正他此时针对守宫四兽的看法就是这样。

此事也不能急于一时。

丁醒暂时放下,开始研究如何破解妖族血印。

已知血砚兽的天赋可以净化血脉,丁醒判断这种天赋来自血砚兽的妖血,于是他先行抽取妖血,并混入灵酒‘安魂曲’里,调配成一种新酒。

这是极其原始的酿造手法,新酒里蕴含了血砚兽的剧毒,任何一头妖兽喝下去,都必定要被血毒反噬,轻者重创妖躯,重者直接毙命。

即使丁醒拥有湛青泉水可以解毒,但假如饮酒后毒素扩散太快,丁醒仍旧要束手无策。

出于这个顾虑,丁醒并没有把新酒拿去给小墨妖饮用。

他准备先在其它妖奴身上做试验,等掌握了妖血入酒的火候与分寸,再给小墨妖饮酒也不迟。

他身上带有血印的妖奴可真不少,主要是虫奴,早前被血砚兽驱使的尸垂虫,有一部分曾被孟嫦君滴血祭炼过,拿来试酒非常合适。

这天。

丁醒在洞府中悬出了他的驱虫墨钟。

这口墨钟是丁醒在月醒酒庄时,从五琴婆婆手上换来的,专用于镇压与驯养妖虫。

自从年前丁醒离开酒庄,前往魔域寻找呼延萝下落,他先后捕捉了三种虫类,再加上墨钟内原本养育的震豸魔虫,他其实有四种妖虫可以用来试酒。

震豸魔虫是当年在墨九宫外,丁醒灭杀魔修司戎后的战利品,原本有数千的虫量,后来与五琴婆婆做交易,丁醒拿出三千魔虫交换了五琴婆婆的墨钟与灵酒天灵酪,只给自己剩了几百只。

这几百只震豸魔虫,都被司戎滴血祭炼过,丁醒无法驱使它们,日常就寄养在墨钟里,丁醒的这次试酒,它们都是首批的试酒虫奴。

此外,丁醒还有在白梅水府擒获的金角虫、在冰宫洞府擒获的书蠹虫、以及最近从孟嫦君那里缴获的尸垂虫,数量加起来有二三十万之众,丁醒把妖力深厚的一批妖虫挑出来养在墨钟里,其余全部丢进御兽袋。

等回到月醒酒庄后,丁醒会建造几座虫巢,长期豢养它们,让它们给酒庄看家护院。

其实丁醒很早就开始接触妖虫,但他几乎没有使用虫群斗过法,主要是让它们试酒,早在丁醒炼造‘夜白发’与‘八果花粥’时,书蠹虫就群承担过试酒任务。

所以如何让妖虫饮酒,并观察妖虫饮酒后的各种反应,丁醒是轻车熟路。

这次丁醒采集血砚兽的毒血,混入灵酒‘安魂曲’内,致死率相当高,起初他拿震豸魔虫做试验,毒死了上百头之多,他才掌握了毒血的混入分量。

但同时,他也遇到一个解不开的大难题。

毒血分量太多,会把虫奴毒死,毒血分量太少,起不到净化真血的作用,破解不了血印。

“采血的办法走不通!”丁醒大伤脑筋:“我必须加大毒血的分量,才能把墨兽的奴印解掉,但毒血越多,毒性扩散越快,墨兽被毒死的风险太高,我不能冒险!”

“如果把湛青泉水添加到毒血里,是否可行?”莫仇子在旁提议,他现在就是丁醒的助手,小墨妖本是他的妖奴,如果奴印解开,他就要永久失去此妖。

但他早就答应了丁醒,要把小墨妖交出来,当初在白梅水府内,他给丁醒献上金阙阵那一刻,已经预料到今日这一幕。

虽然心里有点惋惜,他却没有食言的打算,在他附身孟嫦君的肉身后,已经把小墨妖转交给丁醒,不再携带此妖,算是正式易主。

丁醒朝他摇头:“湛青泉水与毒血不能相融,否则血气会消失,喝再多都对破解奴印没有一点用处!”

而且使用采集毒血的办法也不是长久之计,丁醒目的是炼造一款类似‘安魂曲’的灵酒,但他总不能常年去抽血砚兽的妖血。

数天前丁醒使用湛青灵泉擒住了血砚兽,至今仍在使用禁制镇压,尚没有彻底驯服它。

即使丁醒让它归心,偶尔抽取一两次妖血无所谓,抽的太多它肯定要抓狂,并冒出反叛念头。

莫仇子沉思一会儿,又对丁醒说:“血砚兽是由血婴果孵化出来,丁道友你不妨找一找这种灵果,采集一批种子,培育成灵草后拿去入酒,说不定可以解决妖毒的问题,但炼酒需要漫长时间,万一没有效果,最终还是要返回到今天的法子上,进行采血破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