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零零小说网 > > 我的大明新帝国+后记 > 第三十八章 柯枝

第三十八章 柯枝(2 / 2)

这不仅关系到了大明的脸面,更关系到了整个印度次大陆的局势。

所以根据事先得到的消息,除了有几个因为国主太老,或者太小的国家只是派了代表,其他城邦国都是国主亲自过来。

当然,来的主要是南部的城邦国,北部地区因为受到了德里苏丹国的影响,并没有派人过来。

反倒是德里苏丹国,派了一个很大的代表团前来欢迎。

朱瞻基对这里的情况比谁都要了解,很清楚现在的德里苏丹国就是帖木儿国的傀儡,他们这是在故意给大明下眼药。

朱瞻基也曾征询了属下们的意见,要不要惩罚他们一番,但是后来被劝说打消了这个主意。

首先,哪怕是从孟买登陆,距离德里的距离也有两千两百里,按照现在正常的行军速度一天五十里算,这一趟光是来回就要走八十天,更别说还要打仗了。

其次,朱瞻基不能把什么事情都干完了,朱棣现在一门心思想要讨伐帖木儿国,这是他想自己干的,要名垂青史的事业。

朱瞻基插手进来,打败了还好说,朱棣会兴致冲冲来替他报仇。要是打了胜仗,朱棣还会恼火他。

你一个当孙子的,不老老实实,光跟自己的爷爷抢功劳,还想不想混了。

所以朱瞻基决定好了,这次他要做的就是了解西亚的各处地形,为未来的战争做准备,而不是抢功劳。

只要对方不惹他,他也就安分一点。

这次出门,他的主要重心是在欧洲,要把欧洲那帮土包子,胆气打寒,并且不能让他们发展航海业。

旗舰终于稳稳当当地停靠在了海湾内南岛新修的一个码头处,站在船头居高临下,可以清楚地看到距离码头不远,就是一片金碧辉煌的宫殿式建筑。

由于朱瞻基格外重视绿化,这座宫殿虽然主要是砖木结构,但是依旧保留了大量的树木。

在印度人看来,只是为了欢迎一个王子的到来,就修建一处宫殿实在太奢侈了。

朱瞻基无心解释这是为过两年朱棣的西征做准备,这样让他们误会,更能显示大明的辉煌。

九声礼炮声毕,旗舰也停靠稳当,以王景弘为首,率领着印度南部的各大藩王跪拜三次。

朱瞻基显示排场的那架龙辇在先前抵达的船上,这个时候已经摆在了码头边,八匹骏马在马夫的安慰下,等待着启程。

天子龙袍是五爪金龙,朱瞻基身穿的龙袍虽然看起来跟天子的一样,但是只有四爪。

还有一处区别就是冕。天子冠冕有十二旒,而朱瞻基戴的是九旒冕。

随着朱瞻基的下船,船上的皇室龙旗也被降下,九十九人的仪仗队也都肃立下方的红毯两侧,等待着朱瞻基的到来。

现在的红毯当然不是地毯,而只是红绸,丝绸虽然贵,但是对大明来说不算什么。

但是那种密织的毛毯,对大明来说才是奢侈品。

这个红毯可不是谁都能走的,除了朱瞻基和宗室子弟,也就他的妃子才能走。就连郑和,迎接他的薛禄这样的副帅,也不能走。

这样的排场震住了来迎接他的几乎所有人,那些印度的藩王们,望着朱瞻基的表情满是羡慕和崇拜。

丝绸贵比黄金,现在却只为铺地。

还有这气势恢宏的仪仗队,遮天蔽日的舰队,无一不能说明大明的富强。

他们之中的许多王爷,出门也只能依靠小马车,甚至有一些穷的,一个滑竿就解决问题。

他们从来没有想过,一个人出行竟然需要一百个人伺候,连吐口痰,都有人专门端着痰盂等在一边。

走出了红毯,尽头就是朱瞻基的龙辇。新修的水泥路宽阔,平整,所有人侯立两边,夹道欢迎。

羽林卫的士兵们早已经下船,排在了道路两边,防止有人冲撞了龙驾。

他们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一个个身材高大面无表情,一个手握火枪,一个手扶横刀刀柄,交叉排开,隔开了朱瞻基当地土人的距离。

还别说,这样的架势很是吓唬人,那些土人看到这些士兵,一个个腿都软了。

朱瞻基坐上了龙辇,在三千羽林卫的前后左右的护卫下,龙辇缓缓而行。

他的龙辇经过之后,等候在两边的土人们才能依次排队跟在后面,向着新修的宫殿驶去。

现在没有后世的欢迎仪式,因为语言不通,也不会宣读圣旨什么的。

等到了行宫,才是朱瞻基依次接见他们的时候。

朱瞻基心里也在考虑,虽然这种仪式已经比较到位了,但是似乎还缺少了一些音乐。

以后的欢迎仪式上,搞一些鼓乐出来,更能增添一些气势。

朱瞻基的身边站着刘万,这次修建行宫,他也出了不少力气。半年没有见到朱瞻基,这个时候跟朱瞻基介绍着这个行宫的建设情况。

行宫距离码头并不远,占地面积大约五万平米,外有一圈护城河,护城河内侧没有城墙,只是用砖和水泥修葺了一圈一米五左右高度的围墙。

这个高度,也是目前大明士兵们站立瞄准的高度。

行宫四角各有一处瓮城,加上前后门的瓮城,一共六处。每处瓮城可以容纳五百士兵生活,他们同时也负责整个行宫的外围安全。

对于一处新修的行宫,能够有围墙,有瓮城区,里侧还分了前后宫,这已经很让朱瞻基满意了。

他随口夸了刘万几句,这个家伙就满足地笑了起来。

朱瞻基进入行宫之后,没有去后宫换衣服,洗漱,就直接来到了大殿。

内侍与礼部,锦衣卫安排好妥当,就开始召见各位藩王。

因为人数太多,接见之后又会安排充满大明风味的宴会,所以这次接见并不是一个一个来,而是一起进入了议事大殿。

如果是国主与王子一同前来,就两人觐见,但是如果是国主没有到,就只见王子或者正使。

即便如此,当两百三十一个城邦国的代表依次见完,每个人简单地通过通事说几句,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时辰。

每个人都饥肠辘辘,就直接安排在了侧院的演武场平地上吃饭。

为了这次的宴会,王景弘就已经准备了两个月。从吃饭用的八仙桌,太师椅,到每个人应该安排的位置。

从每一道菜的定菜,到原材料的准备,都花费了他大量的心思。

来宾近六百人,大明这边有资格上桌的还不止这个数字,然后每一桌还要安排一个级别高的将领或者是宗室,一个翻译的通事,院子里面一共摆下了一百五十桌。

如此大规模的宴席,品种繁多的菜式,无一不让这些城邦国的小藩王们如同没有见过世面的土包子。

他们根本没有用筷子的习惯,也不会用,为了迁就他们,今日的菜式大多也是可以手抓式的。

这方便了他们,却也让大部分的大明陪客都没有吃好。

他们大便不用纸,直接左手擦了再洗,虽然不是一个手,但是也让人恶心啊!

吃过了饭,各位藩王也就心满意足地回去了自己的行宫,等待着朱瞻基的单独接见。

柯枝这个海湾内侧这个长十里,宽五里的岛已经被柯枝国以五百个金币卖给了大明。

岛的北侧是码头区和大明的行宫,但是南侧却被大明无偿提供给了印度其他地方的藩王,让他们可以建设行宫,或者是领事馆。

几乎所有的藩王都在分的几亩地上建设了属于自己的房子,哪怕他们不会在这里住,以后也会跟大明贸易啊。

所以一些穷的藩王,干脆就建了一座大仓库。

“殿下,这是你要接见各位藩王的顺序。每日四个时辰,每个国家接见时间一刻钟,需要八日才能全部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