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奈的角度来看,琼西书院的日常运转似乎还做得不错,教学环境井然有序,他所见到的各个专业的讲师,似乎也没有那种混日子的南郭先生。毕竟这张院长似乎方方面面的学识都懂一点,在这里教学起码水平得先过了他这一关才行。
李奈过去也自诩见识广博,不过这次参观琼西书院,这个貌不惊人的书院院长所表现出来的博学也让他颇为惊讶,虽然其水平或许还尚不足以在某个领域内成为专家,但张金宝对书院所开设这些科目的了解程度已经远超常人。在李奈所接触过的人当中,有张金宝这种水平的人寥寥无几,有些偏门的学问甚至连那些无所不知的海汉高官也未必了解。
不过根据和张金宝这些天的接触,李奈可以确定对方并不是像海汉高官那样的“生而知之者”,而是通过不断的钻研和积累才掌握了这些学识。以张金宝这样的能力,就算不开书院,也必定可以在别的领域做出一些成绩。
当然了,人各有志,李奈并不会武断地认为从商或者入仕就要比办书院更上等,而且他能够明确地感受到,张金宝对于这项事业是真的倾注了极大的心血,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值得尊重的合作伙伴。
不过生意就是生意,有些需要厘清的问题,还是得在现阶段就一五一十地说个明白,这样不但是对自己的工作负责,也是对合作伙伴的尊重。
“张院长,之前在三亚的时候您向我提到过,打算要在广州开办一间琼西书院的分院,能否再给我说说详细的打算?”落座之后,李奈便主动提起了正事。
张金宝应道:“那在下便先说说目前的构想,如有不当疏漏之处,还请三少爷多多指点!”
张金宝这几天抓紧时间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构想,也大致列出了一些条目,为的便是要应对李奈的问询。他清清嗓子,便开始将自己的打算一一道出。
按照张金宝的规划,开设在广州的分院跟儋州本院之间会存在一些办学方向上的差别。因为广州分院将与福瑞丰合作办学,所以在学科的设置上会更多地考虑福瑞丰的用工需求,比如更侧重商科、航海等领域。
此外一些只在海汉比较有市场,或者是有一定技术保密要求的专业,也会在广州分院被削减掉。这个不用张金宝多作解释,李奈常年跟海汉高层人物打交道,自然明白这些人将技术秘密守得有多紧。虽然琼西书院教授给学生的技能不见得有多高深,但对海汉来说,肯定不会乐意见到一些海汉专有的技术通过这样的方式流传到大明。
在这样的状况下,分院的办学规模肯定会有所缩减,张金宝预计的是一开始的专业设置会控制在十个以内。至于招生的方式,琼西书院倒是有现成的方案可以套用,广而告之加巡回宣传,再针对福瑞丰这样的用工大户做一些委培活动,第一期招个三五百学生应该问题不大。
“但这样的招生量,收的学费能够撑得起书院日常运转的开销吗?”李奈就算不看琼西书院的收支账簿,也大致能根据经验推算出这样一个机构的日常开支会有多大。他虽然对这个项目的盈利能力不抱太大的期望,但如果长期亏损需要另行掏钱一直补贴,那就得好好权衡一下投资这个项目是否划算了。
张金宝坦然应道:“如果只靠学费的话,那大概很难,书院肯定还需要通过其他途径获得收入,比如来自福瑞丰的赞助。但在下可以保证,一两年之后,书院便可步入正轨,凭借自身的运营开始盈利。这可以参照我们这里的实际运作状况,招生数量上去之后,教学成本就会摊薄,从而取得盈利。”
“教学所需的师资人员如何安排?”李奈继续问道。
张金宝应道:“前期所需的师资人员全部从儋州这边选派,如果能在广州站住脚跟,那再设法从国内雇佣一些讲师作为补充。”
关于师资力量这一点,其实张金宝也并没有太多底气。目前琼西书院的讲师几乎都是海汉籍,这些人在儋州过得好好的,也未必愿意接受外派去广州工作。张金宝想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那大概只有许以重金酬劳这一条路可走,不过这样做的话,势必会让前期的开支大幅增加。
当然了,这种问题他是不会主动提及的,不然让李奈误认为自己是在有意增加前期投入的费用额度,那或许就将会影响到双方的合作前景了。
李奈继续问道:“那张院长有没有仔细核算过,在广州开设分院的费用和建设周期?”
张金宝道:“不怕三少爷笑话,在下对广州的人工和地皮价钱并不是太了解,所以这购地置产,雇请工匠建房,期间究竟需要花费多少,在下并未能核算出一个较为准确的数目。这也是在下为何希望能与福瑞丰合作的原因之一,贵商行在广州熟门熟路,相信操办这些事情会比在下要容易得多,也能节约不少的经费。”
李奈道:“当年海汉国在广州城外设立驻广办,几千两银子就能买一大块地,然后平整地面修建商栈,花了有大半年的时间才初见成效。后来几年又逐年扩建,每年的建设投入都不是小数目。据我所知,驻广办前前后后花在建设上的费用,三十万两银子应该是有的。他们那地方大概就三分之一个琼西书院的大小,或许张院长可以用这做个参考。”
“三三十万两!”张金宝闻言只能是连连咋舌。
琼西书院如果连不动产算在一起,大概也就值个三四十万两银子了,但张金宝手上掌握的流动资金远不及这个数目,要照着驻广办的标准来操办肯定是行不通的。
但实际上李奈的描述也有一些水分,驻广办漫长的建设工程的确是花费不少,但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其实是因为驻广办的建设标准太高所致。
海汉在广州设立驻广办的时候,甚至尚未完全占领琼南地区,而且随时有可能会因为领土纷争跟大明官方爆发战事,所以驻广办是要冒着比较大的风险在广州活动,一旦有什么异状,三亚这边也很难通过武力手段提供支援。
因此当时执委会在规划驻广办的时候,便出于安全考虑,有意要将驻广办的驻地打造成一个具备一定防护能力的堡垒,其建设标准也相较普通民房要高得多。光是三百斤一块的青条石,驻广办就用了两千多块,用来垒砌朝向广州城这一面的墙基,可以说口径小点的火炮都未必能轰得开驻广办的正面高墙。
这样的建设标准,费用自然低不了,而且为了让派驻广州的几名海汉高官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地的环境,后续还从三亚向驻广办运送了不少生活设施,就连浴缸马桶家具之类的东西,也几乎都是跨海运到广州,这无形中又是另一笔颇大的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