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丘]:我觉得这种史实比和电视剧更打动人,它是真真切切发生过的。
[仓山小白龙]:我已经开始期待下一次直播了。
洛绝让房管禁言了直播间里带节奏的水军,做出了他的总结:“孔融是东汉末年一代名儒,继蔡邕为文章宗师,亦擅诗歌。魏文帝曹丕十分欣赏孔融文辞,说道:‘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至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俦也。’”
“而孔融的文章内容大抵为伸张教化,宣扬仁政,荐贤举能,评论人物,多针对时政直抒己见,颇露锋芒,个性鲜明。在艺术上,文句整饬,辞采典雅富赡,引古论今,比喻精妙,气势充沛。”
“并且孔融的品格与言论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影响,孔融反对肉刑等的作品甚至到隋唐时期仍然被用作朝廷政策讨论的论据。”
“孔门之后,忠孝为先。名士之风,仁义高洁。”这十六个字是洛绝认为对孔融一生最恰当的诠释。
“孔融的故事结束了,但他想要留下来的东西,会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
不等观众们喘过气来,他又开始了他的下一个主题:“竹林七贤是指魏末晋初的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活动区域在当时中国的山阳县。”
“《晋书·嵇康传》中提到:嵇康居山阳,‘所与神交者惟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秀、沛国刘伶、籍兄子咸、琅邪王戎,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也。’而在《世说新语·任诞》中也说到了他们:‘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七人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虽然他们的思想倾向不同。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作品大多揭露和讽刺司马朝廷的虚伪。
可惜在政治态度上的分歧比较明显,洛绝叹息一声。嵇康、阮籍、刘伶等仕魏而对执掌大权、已成取代之势的司马氏集团持不合作态度。向秀在嵇康被害后被迫出仕。阮咸入晋曾为散骑侍郎,但不为司马炎所重。山涛起先“隐身自晦”,但40岁后出仕,投靠司马师,历任尚书吏部郎、侍中、司徒等,成为司马氏政权的高官。王戎为人鄙吝,功名心最盛,入晋后长期为侍中、吏部尚书、司徒等,历仕晋武帝、晋惠帝两朝,在八王之乱中,仍优游暇豫,不失其位,但在当时年代不失为明哲保身的无奈之举。
竹林七贤的不合作态度为司马氏朝廷所不容,最后分崩离析:阮籍、刘伶、嵇康对司马朝廷不合作,嵇康被杀害,阮籍佯狂避世。王戎、山涛则投靠司马朝廷,竹林七贤最后各散西东。
[心灵栖息地]:哎,是真的很悲哀啊,寥寥几个人在大趋势下根本是没有任何还手之力的。
“嵇康的祖先原本姓奚,住在会稽上虞,后为躲避仇家,迁徙到谯国的。而嵇康的父亲名叫嵇昭,字公远,在曹魏担任督军粮治书侍御史的官职。他在嵇康还在襁褓之中时便已经去世,嵇康是由母亲和哥哥抚养长大。”
而且因为父亲的遗产和兄长的抚养,嵇康的早年过着优裕的生活,母亲和兄长并没有强迫他拜师系统学习儒家的经典,这让嵇康得以学习包括音乐在内的各种技艺以及接触其它学派的思想,其中就包括了后来对他影响深远的《老子》《庄子》的道家思想。有观点认为,父亲的早逝与母兄的纵容,对嵇康日后桀骜不驯的性格形成有着潜在关联。
“嵇康有两个哥哥,长兄在历史上没有明文记载,但当时中国的学者们通过对嵇康经历与自述的研究确认了他的存在。他同母亲一同将嵇康抚养长大,对嵇康影响巨大。嵇康也对他感情深厚,曾在《答二郭诗》等作品中多次提及他们的养育之恩。后来长兄与母亲都先于嵇康去世,嵇康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与《思亲诗》都表达了自己深深的悲痛。”
“而次兄嵇喜在历史上有明文记载,他在西晋时担任了扬州刺史、太仆、宗正等重要官职。兄弟二人之间作有《赠兄喜秀才入军诗》及《答嵇康诗》互相赠答。”
嵇喜在赠答诗中表现出了与嵇康截然不同的积极入世的态度,使得后世对二人的关系有着诸多猜测。有观点认为二人虽然价值观不同,但是仍有骨肉亲情;也有观点认为政治立场与价值观的分歧直接导致了兄弟关系的破裂。
[猛虎嗅扶桑]:我的哥哥在前不久的异族战争中战死了,看到这个我有些难过。
[牛奶泡团子]:虎摸楼上,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嵇康在成年后迎娶了曹魏宗室女长乐亭主为妻,官拜郎中,后又升迁至中散大夫。其家族与活跃在正始时期的名士何晏有着深切渊源。有观点认为与曹魏的婚姻本身,及曹氏与何晏之间的关系,对于嵇康今后的政治立场与命运起着关键作用。”
洛绝其实关于这点有些想不通的地方,嵇康虽然有着良好的家庭背景,但他却并不热衷于当官谋富贵,没有留下任何官场事迹。他向往出世的生活,隐居于河内郡山阳县,与阮籍、山涛、刘伶、向秀、阮咸、王戎等人交游,并创作了大量表达通脱放达思想的作品,受到当时人的瞩目。
后来嵇康又与吕安、向秀为邻时,以锻铁为生,不出肯出仕为官。当然也有说法称嵇康锻铁并非为谋生。尤其是当时担任大将军的司马昭要聘用嵇康成为他大将军幕府的属官时,他居然逃到了河东郡去躲避征辟。
不过关于不愿出仕的理由,嵇康本人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曾经说明,是因自己性格慵懒以及志在长生而不愿追求功名。嵇康不仅崇尚道家的自由思想,也相信道教服食长寿的主张。在隐居期间,他曾亲身实践前往山中采药,并且意欲将养生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而不愿选择出仕为官。
文献中有记载有他与孙登、王烈等隐者道士的交游。他还著有《养生论》,在炼丹服食之外主张清心寡欲修身养性的养生方式,受到当时人们的推崇。当时尉锺会准备了盛大的排场前去拜访他,却遭到他的冷遇。好友山涛举荐他代替自己的职务,他写下《与山巨源绝交书》,列出自己有“七不堪”“二不可”,表明自己不愿为官的态度。
后世学者大多肯定了这方面的原因,然而许多人仍然认为在这之外也有着政治上的因素使得嵇康选择不仕。一种观点认为是处于恶劣的政治环境下的自保。另一种观点认为多少有出于对司马氏政权的不满,通过不仕来表达出与司马氏的不合作,还有观点进一步认为他是因忠于曹魏而选择不与司马氏合作。
洛绝阴恻恻地笑道:“你们猜猜我接下来要说什么?”
[恒星也会跟着我]:盲猜死法,还是惨死。
[薯片嘛]:我顶楼上姐妹,还有主播你别笑了,我好慌。
[我梦见一片沙漠]:求你别虐,放我一马,我想今晚睡个好觉。
“有时候,一桩看似与你无关的事情,却是决定你人生吉凶的转折点。”
嵇康与山涛绝交,写了《与山巨源绝交书》。鲁迅说,司马昭“因这篇文章,便就是得将嵇康杀了”。其实也落入皮相。嵇康是天下名士,司马氏不会因一篇文章而冒天下大不违杀嵇康。他们宁愿等待,捕捉一个能杜绝天下人之口的理由。嵇康是死于一桩与他完全无关的事情,这就是发生在景元二年的吕巽□□弟媳一案。
“吕巽、吕安兄弟是镇北将军吕昭的儿子,嵇康最开始与吕巽交好,后来又通过吕巽结识了他的同父异母兄弟吕安,两人一见,意气相投,便成莫逆之交。然而,嵇康万万没有想到,吕氏兄弟的家事闹剧,竟让自己卷入官司,并走上一条不归之路:他视为好友的吕巽,竟成为自己入狱被害的重要推手。”
“吕安的妻子徐氏长得美艳动人,吕巽对她垂涎已久。有一次,趁弟弟吕安离家外出,吕巽竟设法将弟媳徐氏灌醉,想要霸王硬上弓。吕安回来,听说此事,十分震怒,想将吕巽告官,并休掉妻子。嵇康知道后异常气愤,但为了吕氏兄弟的日后考虑,作为好友,嵇康从中周旋调停。于是,吕巽对嵇康许诺只要不见官,以后不再发生此事,永不加害吕安,吕安虽然气愤,还是表示听从嵇康劝导,亦不再追究。应该说,至此一场家庭纠纷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原野]:我靠,这个哥哥还是人吗,我祝他寿比昙花。
[时光慢些走]:楼上,他已经死了几千多年了。
”然而,此时的吕巽已经是司马昭的宠信,而且,吕巽做贼心虚,为了彻底根除后患,便出尔反尔,来了个恶人先告状。吕巽状告吕安‘不孝’正投合了司马氏的政策,找到了治罪依据,是力度极大的诬告。加之吕安原本就是有‘异见’的名士,当局有心坑害而无人庇护,于是吕安立刻被逮捕,并被判流放到边远地区。”
其实应该说,吕氏兄弟的家庭纠纷发生了恶性的变化,已经让人嗅出一点你死我活的血腥的气味,但是,这与嵇康的关系不大。
可问题在于此人是嵇康啊!作为一代名士,他信念坚定,笃于情义,嫉恶如仇。得知好友蒙冤流放,嵇康既震惊又懊恼,想到自己出于好心的调停,竟然被卑鄙的吕巽所利用,致使吕安错失先机,坐等受辱受罪,他的胸膛燃烧着怒火,奋笔写下了《与吕长悌绝交书》,痛斥吕巽背信弃义、阴险狠毒的无耻行径,并毅然出面为吕安作证申冤,也因此与吕安一同下狱。
洛绝字字珠玑地说到:“这是《嵇中散集》中的第二封绝交书。与写给山涛佯为绝交,实则明志的绝交书截然不同,此书是一封彻彻底底的绝交书。嵇康想通过这封书信将自己与丑恶的吕巽彻底地切割开来。”
可是他万万想不到,从这封信开始,在那些阴谋家、告密者的眼中,嵇康已经将自己牢牢地与吕安案联系在一块了。这真是意外的“收获”呢,他们躲藏在阴暗的角落,为之窃喜。
而且不止如此,面对好友的牢狱之灾,嵇康才写完绝交书,就打点行装,奔赴洛阳。他要去为吕安辩护,申述冤情。
“哪怕前面是万丈深壑,哪怕前面是熊熊烈火,他也要扑上前去。”
[孤独的哑巴]:我真的好喜欢这样的嵇康。
然而事与愿违,深壑和烈火毫不留情地吞噬了嵇康和吕安,普普通通的家庭纠纷终于酿成一桩昭昭两千年的血的冤狱。事件是由吕安的告别信引发的。
吕安想到妻子遭受污辱,自己莫名判刑,在流放途中,他愤懑难排,给好友嵇康写了一封告别信。信中主要回顾了两人的友情和意气相投的交往,信末则是长歌当哭。吕安以文学的笔法,夸张地表达了自己对吕巽诬陷好人、有司颠倒黑白的愤怒与厌恶。在司马氏密探间谍遍布全国各地的时代,这封信很快落到了司马昭的手里,并给予了另类的要命的解读。在荒谬的“逻辑推理”下,整个案件陡转直下,以“不孝”罪被流放的吕安很快被押送回京,重新以谋反罪待判。
来到洛阳,毅然决然地为好友冤案作证的嵇康也被司马昭趁机收送廷尉,准备将两人一同治罪。
洛绝痛惜万分地说:“在审讯中,嵇康和吕安自然不肯屈招,对‘谋反’的指控断然否认。吕安还有封书信,纸写笔载,解读不同而已。嵇康则完全是局外之人,如何治罪呢?然而,在司马氏集团眼里,此人早已在册。嵇康是曹魏旧臣,是一个持异见的名士,总是和当局作对。司马昭当然想利用这一吕安事件,惩治嵇康,以儆效尤。”
然而如何定罪?罪惩何等?仍然是未定之数。
嵇康以其才情卓识,受到万民景仰,早已是士林偶像。现在见自己的偶像无辜遭受牵连,民怨沸腾,三千多名太学生即在嵇康的弟子赵至发动之下,联名上书请求赦免,请以为师。与之同时,一些豪俊之士则义形于色,赶至廷尉衙门,自愿陪嵇康一同入狱。
[内扬外敛]:我真的好想哭,这群粉丝们好努力啊!看来我也要加油了。
[哈东儿]:这个锅嵇康得背实了。
“然而这些努力并没有成果。这时候一个人走了出来,干预此事,用他的手加力,将一代名士推上了断头台。这个人就是钟会。”
这次嵇康陷狱,钟会时任司隶校尉兼镇西大将军,权力极大。而且,钟会还是司马昭的心腹大臣。早年投书的不快以及嵇康锻铁时对他的藐视,他一直耿耿于怀。两年前,他窥伺到司马昭对嵇康有罗致招揽之意后,曾阴险地向司马昭进言:“嵇康,卧龙也,不可起。公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虑耳。”也就是说,嵇康是诸葛亮式的人物,不能起用,应该早日除掉,以绝后患。
正元元年,毌丘俭在淮南起事,嵇康准备响应,后因听从山涛的劝阻而作罢。钟会侦听动态,也进谗司马昭。不过因为没有充分的证据,无法将嵇康治罪。
对于钟会来说,这一次可谓机会难得。于是,他在廷议中进言:“现今政治开明,国家大治,偏僻的边境没有诡诈刁民,街口巷尾也没有不满的议论。而嵇康上不臣服天子,下也不事王侯,轻时傲世,不愿为时所用,且又伤风败俗。过去姜太公诛杀不愿出仕的华士,孔子诛杀行为怪癖、言论狂谬的少正卯,都是因为他们负才惑众。臣以为,现在诛杀嵇康正是清洁王道。”
[元气少女]:现实生活中真的有这么记仇的人吗……
[香菇菜包]:我希望一辈子不要被这种人给记挂上。
钟会的痛下杀手,固然出于私心,出于睚眦必报的阴恶的本性,却也主要是迎合了司马昭的心思,他所罗织的“不为所用”“轻时傲世”“负才惑众”的理由无疑正是司马昭之所虑。司马昭听后深有感触。
也就在这时候,太学生联名上书,豪俊之士自愿陪狱,洛京震撼,群情汹汹,更证明钟会所言并非危言耸听。对于危及统治之事,□□者是毫不手软的。于是,司马昭杀心陡起,不再犹豫,当即与钟会密谋,以嵇康“言论不堪,害时乱教”为由,判其死刑。同时,以“不孝”和“谋反”之罪,将吕安处死。
“天放晴了,阳光灿烂,天空湛蓝,远处甚至还望得见龙门群山峰顶闪耀的积雪。嵇康和吕安的处斩地点是建春门外的马市,时间则是午时三刻。”
通往行刑处的官道两旁早已挤满了人,有普通的洛阳市民、贩夫走卒,更有大批大批义形于色的太学生。嵇喜和山涛、阮籍、向秀、刘伶、阮咸、王戎等一班朋友泪眼盈盈地默然肃立,赵至泪流满面,和太学生们站在一起。大家都赶来向嵇康告别,为嵇康送行。
嵇康和吕安衣着整洁,穿着士子通常穿的蓝布棉衫,从监狱到马市的路上,他们安然而行,不时相视。他们好像不是被押赴刑场,而是相约赴竹林纵饮,或是趁晴日去柳树下锻坊锻铁,或是去溪涧边调试新琴。
到马市行刑处,二人席地而坐,典刑官询问其有何要求或交代。嵇康眯缝着眼睛,瞄了瞄竖立在行刑台前竹竿下的日影,他知道距离行刑还有片刻。于是,嵇康招呼哥哥嵇喜上前,索取了自己的瑶琴,嵇喜以布衾垫底,铺设于刑台之上。
这举动本身就是前无古人后乏来者的风流之举,人们一下子全安静了下来。
[红茶与薯条]:他想干什么……我的天我才发现嵇康原来这么帅!
[清雨纷明]:他拿了琴,是要在死之前弹奏乐曲吗?
嵇康接过琴后,嘴角出现了微笑,随即他熟练地调试了一下音色,神色自若地弹起了自己生命中最看重的乐曲。
激越的音符在嵇康手指间迸发着,跳跃着,飘浮着,扩散着,有时轻快,有时铿锵,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琴曲昂扬激荡。
死神在这里也望而止步。嵇康的脸上无限祥和,心中一片光明,他已远离龌龊,远离残忍,眼前有的只是竹林摇曳,松风清肃,花底莺声,溪间鱼影,他用指尖的跳跃揉动,营造出人鬼俱寂的春天。
曲终音息,竹竿日影也显示行刑时刻已到,嵇康双手轻抚着琴身,长叹道:“《广陵散》于今绝矣!”
语毕,嵇康从容就刑。
“是年景元三年,嵇康四十岁。”
※※※※※※※※※※※※※※※※※※※※
前面有部分倒v章节,看过的小天使们(虽然不多)别买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