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放下竹竿,含笑起身相迎。但细看之下,他眉宇间隐隐有一丝焦虑神色。
赵云脸色凝重,急声道:“丞相,杨仪他……上奏朝廷要东征东吴!”
“什么?!”诸葛亮闻言浑身一震,脸色顿时大变,“东征东吴?他怎会有此举动?”他难以置信地瞪视赵云。
赵云将朝堂上宣读杨仪密折、群臣哗然的情形一一道来,末了又道:“如今陛下和众臣都犹疑不定。亮公,杨仪此策是否太过冒险?”
诸葛亮听完,眉头紧锁,面色阴晴不定。他缓缓踱步,须臾厉声一叹:
“荒谬!蜀汉欲兴,必先北定中原!”
“曹魏强敌当前,岂可轻启边衅改攻东吴?杨仪此举,简直胡闹!”
赵云连忙宽慰道:
“丞相息怒!杨仪或许有他道理,只是我们一时未明。他非鲁莽之人,不会无缘无故背离北伐大计。”
诸葛亮冷哼一声:
“再有道理也不能如此擅专!我本假死,欲观后辈所为。”
“却不想杨仪竟提出此等违反先帝遗志之策!”
诸葛亮双目圆睁,须发俱张,显然怒火中烧。
良久,诸葛亮长叹一声,神色稍缓:
“如今陛下尚未批准。他杨仪若敢一意孤行,待他回成都,我定要与他面析利害!”
说罢他袍袖一拂,坐回案前,心绪难平。
赵云劝慰几句,无奈诸葛亮心意已决,便也不再多言。只是他回想今日朝堂情景,心中暗叹。
杨仪此策石破天惊,不知是福是祸。但不管怎样,他已是丞相,手握重权,而亮公也许低估了他……
而与此同刻,在千里之外的曹魏朝堂,也陷入了另一场狂风暴雨之中。
洛阳,魏宫大殿之上,一片死寂。
今日朝会大议,就是讨论究竟派遣谁去和谈,怎么和谈,和谈之后曹魏又该如何。
朝会一开始,大臣们就已经吵成了一团。
吵闹的焦点,还是在于该不该议和!
对于与蜀汉议和,很多大臣依旧是持反对态度。
司马懿暗舒一口气,小心翼翼地跪地进言:
“陛下,天水虽失,当务之急是尽快稳住局势,休养生息。万幸主力尚存,只要从长计议,未必不能卷土重来。”
“杨仪此人,臣曾与其谋面,知其心机颇深、野心不小。”
“这回他孤注一掷取我天水,势必有所图谋。然蜀国国力有限,绝无力与我军长期抗衡。”
“据探报,蜀中连年饥馑,民生艰难,多仰赖我朝商贾贸易供给。如今杨仪出兵虽捷,但蜀中定然虚弱,支撑不了多久。”
“所以臣以为,不如将计就计,与蜀议和,诱之以利,让其放松戒备,交换俘虏收复失地,为将来再战做好筹备!”
曹叡剑眉倒竖,一脸不甘:
“可无论如何,这议和,实在是奇耻大辱!”
司马懿忙道:
“陛下,非是求和,而是权宜缓兵之计。眼下我军远道溃败,兵力损折近半,民心惶惶,实不宜立刻再战。若一味逞强,只怕趁火打劫者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