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就在雅德上任之后,雅德在闽浙总督任上采取了一系列的革新措施,使闽浙地区在短短的不到半年时间里就风生水起。这消息很快就传到了乾隆的耳朵里。
这日,早朝之上,气氛较往日略显凝重。刘墉率先出列,神色严肃而坚定,手中捧着一份奏折,向乾隆帝奏道:“陛下,如今我朝经济虽看似繁荣,实则暗藏隐患。商业税赋过重,诸多商户不堪重负,经营艰难;而农业虽为立国之本,却也需更多扶持,方能持续兴盛。然雅德大人在闽浙地区做出了一番不错的革新,使闽浙地区丰衣足食,情景一片大好。故此,臣斗胆提出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望陛下圣裁。”
乾隆帝微微点头,示意刘墉继续说下去。刘墉清了清嗓子,有条不紊地说道:“其一,减轻商业税。商贾乃流通之枢纽,税负过重则阻碍商业发展,致使市场活力不足。适当减轻税负,可刺激商业贸易,促进物资流通,增加国家财富。其二,鼓励农业发展。应加大对农田水利的修缮投入,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对开垦荒地者予以奖励,如此可增加粮食产量,稳固国之根本。”
刘墉话音刚落,和珅便从另一侧走出,脸上带着惯有的微笑,只是这笑容中似乎藏着几分深意。他躬身行礼后,说道:“陛下,刘大人所言虽有几分道理,但臣以为,如今的商业税赋已然是经过多年权衡而定,贸然减轻,恐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再者,商业之繁荣,本就依赖于市场自然调节,过多干预,未必是好事。”
乾隆帝微微皱眉,问道:“和珅,那依你之见,该当如何?”
和珅眼中闪过一丝狡黠,说道:“陛下,奴才以为,当前经济之关键,在于整合商业资源,由朝廷出面引导,组建大型商业集团,如此一来,不仅可保证商业有序发展,亦可确保国家税收稳定。至于农业,我朝农业向来发达,无需过多额外投入,只需维持现状即可。”
刘墉一听,心中顿时明白和珅此举不过是为了维护自己和那些商业集团的利益,不由得心中愤慨。他当即反驳道:“和大人此言差矣!商业集团若由朝廷引导组建,势必会形成垄断之势,届时普通商户将更无生存空间,市场公平将被破坏,最终受害的还是百姓。而且,农业关乎民生,怎能说无需额外投入?如今部分地区水利失修,农田产量下降,若不及时解决,恐酿大祸。”
和珅冷笑一声,说道:“刘大人,你莫要危言耸听。组建商业集团,并非垄断,而是为了规范市场。至于农业之事,不过是个别地方的问题,岂能以偏概全。”
两人在朝堂上你来我往,互不相让,言辞愈发激烈。乾隆帝坐在龙椅之上,听着两人的争辩,心中也是左右为难。刘墉的方案,看似着眼于长远,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但短期内可能会影响财政收入;和珅的提议,虽能保证当下税收稳定,却又似乎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目的。
这时,一旁的纪晓岚见状,出列奏道:“陛下,两位大人皆是为了我朝经济发展着想,只是思路不同。依臣之见,不妨派遣朝中大臣,分赴各地,实地考察当前经济状况,尤其是商业税赋对商户的影响,以及各地农业发展的实际困难,而后再做定夺,如此既能兼顾各方利益,又能确保改革措施切实可行。”
乾隆帝听闻,眼前一亮,觉得纪晓岚所言极是。于是说道:“纪爱卿所言有理。朕命刘墉、和珅各带一队人马,分别前往南北各地,实地考察经济状况,一月之后,回来复命。届时,再根据考察结果,商讨经济改革之策。”
刘墉与和珅虽心中各有想法,但圣命难违,只得领命谢恩。退朝之后,两人各自回府,着手准备南下考察之事。
刘墉回府后,立刻召集自己的心腹幕僚,商议考察行程与重点。他深知此次考察责任重大,关系到国家经济改革的走向,绝不能有丝毫马虎。刘墉对幕僚们说道:“此次考察,我们务必深入民间,倾听百姓和商户的真实声音,收集确凿的资料,切不可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我们要重点关注商业税赋对中小商户的影响,以及各地农田水利设施的损坏情况。”
幕僚们纷纷点头称是,随后各自分工,准备相关资料和行装。与此同时,和珅回到府中,却另有一番景象。他坐在书房中,脸上露出一丝得意的笑容,对站在一旁的管家说道:“去,通知那些与我交好的商户,就说我要南下考察,让他们提前做好准备,莫要给我出什么岔子。另外,再安排几个机灵的手下,跟着我一同前去,暗中留意刘墉那边的动静。”
管家领命而去,和珅则靠在椅子上,心中暗自盘算着自己的如意算盘。他想着只要在考察中动点手脚,让乾隆帝看到自己想要呈现的结果,那经济改革的大权就将落入自己手中,届时,自己和那些商业集团的利益就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
一个月的考察时间很快过去,刘墉与和珅带着各自的考察结果回到京城。上朝之日,两人再次站在朝堂之上,向乾隆帝汇报考察情况。
刘墉率先出列,他庄重地说道:“陛下,此次考察,臣亲眼目睹了民间经济的真实状况。在商业方面,众多中小商户因税赋过重,经营陷入困境,市场活力大减。以江南某镇为例,原本繁华的商业街,如今已有近半数店铺关门歇业。在农业方面,许多地区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农田灌溉不足,严重影响了粮食产量。如湖广地区,今年因旱灾,农作物减产近三成。因此,臣恳请陛下尽快推行减轻商业税、鼓励农业发展的改革措施,以解百姓之困,促国家经济繁荣。”
乾隆帝听着刘墉的奏陈,脸色微变。随后,和珅出列,他脸上依旧带着那副自信的笑容,说道:“陛下,奴才此次考察,所见与刘大人截然不同。各地商业繁荣,商户们对现行税赋并无异议,且商业集团的模式已在一些地方初见成效,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至于农业,虽有个别地方存在水利问题,但皆是局部现象,并不影响大局。臣以为,无需对现行经济政策做大的调整,只需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扶持商业集团发展即可。”
乾隆帝听了两人截然不同的汇报,心中更是疑惑。他看着朝堂上的大臣问道:“众爱卿,你们对此有何看法?”大臣们面面相觑,有的支持刘墉,认为应从长远考虑,推行经济改革;有的则附和和珅,觉得维持现状更为稳妥。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乾隆帝沉思良久,缓缓说道:“此事关系重大,容朕再做斟酌。两位爱卿,你们且将考察详情整理成奏折,明日呈于朕御览。”刘墉与和珅只得领命退下。
第二日,刘墉与和珅分别将奏折呈给乾隆帝。乾隆帝坐在御书房中,仔细阅读着两份奏折,心中反复权衡。他深知,这一决策不仅关乎国家经济的未来走向,更关乎社稷的稳定和百姓的福祉。经过深思熟虑,乾隆帝终于做出了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