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粮草困境(2 / 2)

和珅早有准备,他呈上由他的一些亲信地方官员伪造的书信,声称是在福康安营地附近截获的,信中内容皆是福康安与廓尔喀首领商议如何里应外合,攻打大清边境。乾隆皇帝看了这些书信,脸色愈发阴沉。

就在这关键时刻,负责调查和珅的朱珪进宫向乾隆禀报。原来,经过一番明察暗访,朱珪找到了确凿证据,证明了一些依附于和珅的官员在粮草一事上做了手脚,并且企图阻止松筠前往藏边。同时,也查明了那些所谓福康安勾结外敌的书信,皆是伪造。

乾隆皇帝得知真相后,怒不可遏。他指着和珅大骂道:“和珅,你好大的胆子!竟敢在朕眼皮子底下,纵容一些人做出这等陷害忠良、贻误军机的恶行!来人,将和珅的党羽统统拿下,打入大牢,听候发落!和珅回家自省三日,不得参与朝政!”

和珅扑通一声跪倒在地,不停地磕头说道:“奴才真不知道他们有如此行为,实乃应该严惩!看在他们平时忠心耿耿的份儿上,还请陛下恩威并施为好!”但乾隆皇帝心意已决,并未理会他的请求。

解决了和珅的问题后,乾隆皇帝立刻下令,从内地调拨大量粮草运往藏边,以解福康安军队的燃眉之急。同时,嘉奖福康安和松筠,表彰他们在藏边的忠诚与辛劳。

福康安得到粮草支援后,士气大振。他趁廓尔喀人粮草被劫,军心不稳之际,发动全面进攻。清军如猛虎出山,势不可挡,一举击败廓尔喀军队。

福康安并没有就此罢手,他决心一劳永逸,直接打到廓尔喀的都城阳布,迫使廓尔喀投降。但是,廓尔喀境内地势险要,山峦叠嶂,道路崎岖难行,士兵们每前进一步都异常艰难。

然而,更严峻的考验还在后头,廓尔喀军队凭借着熟悉的地形和顽强的斗志,对清军展开了顽强抵抗。他们占据着易守难攻的山头,一次次击退清军的进攻,双方陷入了胶着状态。

在遥远的京城朝堂之上,局势同样紧张。许多大臣觉得已经取得重大胜利,不应该举兵攻入廓尔喀境内继续作战,群起而反对福康安的作战方略。

刘墉得知福康安的作战计划后,深知福康安肩负的使命重大,也明白此时正是解决边疆问题的关键时刻。于是,他在朝堂上据理力争,力陈继续支持福康安的必要性。

“陛下,福康安将军此次出兵进入廓尔喀,乃是为了保我大清边境安宁,扬我天朝国威。如今已取得阶段性胜利,虽遇困难,但只要再给予支持和资源,定能彻底平定廓尔喀之乱。若此时召回福康安,岂不前功尽弃,让将士们的鲜血白流,更会让边疆百姓再次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刘墉言辞恳切,声情并茂,朝堂上支持刘墉和福康安的大臣都暗自点头表示赞同。

然而,和珅却站了出来,唱起了反调。和珅向来善于揣摩圣意,他深知乾隆帝虽然好大喜功,但也担心劳师远征会损耗国力,便以此为切入点。

“陛下,奴才以为刘大人所言虽有道理,但福康安将军深入廓尔喀境内,战线拉得过长,补给困难。如今又遭遇顽强抵抗,再继续下去,只怕会陷入更大的困境。况且我大清国力虽强,但也经不起如此长期的消耗。依奴才之见,不如召回福康安,与廓尔喀和谈,既能避免更多伤亡,也能节省军费开支。”和珅说得头头是道,那些附和他的官员也纷纷出言附和。

朝堂上顿时分成了两派,一派支持刘墉,主张继续支持福康安;另一派支持和珅,建议召回福康安。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互不相让,气氛紧张得如同暴风雨来临前夕。

乾隆帝坐在龙椅上,眉头紧锁,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一方面希望能够彻底平定廓尔喀之乱,彰显大清的国威;另一方面又担心和珅所言属实,继续下去会得不偿失。他看了看刘墉,又看了看和珅,心中犹豫不决。

“诸位爱卿暂且退下,容朕三思。”乾隆帝最终还是没有做出决定,他需要时间来权衡利弊。

退朝后,刘墉心急如焚,他深知如果不能说服乾隆帝继续支持福康安,后果将不堪设想。于是,他决定去找和珅,试图说服他改变主意。

刘墉来到和珅府,和珅早已料到他会来,脸上挂着虚伪的笑容,将刘墉迎进府中。

“刘大人,今日朝堂之上多有得罪,还望您海涵。”和珅假惺惺地说道。

“和大人,今日朝堂之争并非私人恩怨,而是关乎国家大事。我此次前来,是希望和大人能够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要再阻拦对福康安将军的支持。”刘墉开门见山地说道。

“刘大人,我又何尝不想为国家着想。只是福康安此次远征,实在是风险太大。万一失败,我们如何向天下人交代?”和珅依旧坚持自己的观点。

“和大人,福康安将军智勇双全,此次出征也是为了国家和百姓。他现在遇到困难,我们更应该全力支持他,而不是拖他的后腿。只要我们给予足够的支持,胜利必将属于我们。”刘墉耐心地劝说着。

“刘大人,您说得固然有理,但战争的胜负谁又能说得准呢?万一福康安失败了,您能承担这个责任吗?”和珅话锋一转,试图将责任推到刘墉身上。

“如果因为害怕承担责任而畏缩不前,那我们还算什么朝廷大臣?只要是为了国家和百姓,我刘墉愿意承担一切责任!”刘墉斩钉截铁地说道。

和珅见刘墉态度坚决,知道无法说服他,便不再多说什么。两人不欢而散。

回到家中,刘墉依旧愁眉不展。他深知想要说服乾隆帝,仅凭自己的力量还不够,还需要找到更多的支持。于是,他开始四处联络朝中支持他的大臣,共同商讨对策。

与此同时,前线的战事愈发激烈。福康安率领清军在艰难的环境中与廓尔喀军队浴血奋战,虽然取得了一些小胜利,但始终无法突破敌人的防线。士兵们的伤亡不断增加,补给也越来越困难,福康安的压力越来越大。

然而,福康安并没有放弃。他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也明白一旦退缩,后果将不堪设想。他鼓励士兵们振作精神,继续战斗,同时不断调整战术,寻找敌人的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