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74年三月,忽必烈派了三万多兵力,乘九百多艘战船,渡海攻打八嘎。”
“而那些八嘎武士从来没有大规模作战的经验,只会单打独斗,自然不是元军的对手。”她继续道。
“然而,战争进行时,天气越来越差,海上刮起了大风,竟损毁了元军三百多艘船,一万三千多名官兵更是葬身大海。这导致了元朝第一次征伐八嘎,只能以失败告终。”
“到了公元1281年,忽必烈征调十几万大军,兵分两路,第二次征伐八嘎,这一次,八嘎国在吸取了上次的教训后,已经做了充足的准备,而元军内部将领间又不团结,致使多次进攻均被八嘎击退。”
她苦笑道:“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大元多年的征战,耗尽了国运。大海上居然又起了台风,元军战船被毁,士兵溺死无数,十几万大军几乎损伤殆尽,最后只有不到一万人逃了回来。”
“忽必烈大怒,又命人建造战船,准备第三次征伐八嘎,但这时各地官员纷纷上书,告知财政危机,请求陛下罢兵,这才使得忽必烈放弃了征伐。”
“而忽必烈在位期间,不但征战八嘎,他还发动了征伐爪哇、安南、缅国的战争,可由于不了解当地的人文地理,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却没有战果,从而得不偿失。”
“由于四处征战,穷兵黩武的行径,大元国家财政格外紧张,忽必烈只得起那些用会理财的人。”她摇了摇头,“而这些人往往都是商人的心态,一切向钱看,全然一副只会中饱私囊奸贪之之姿。”
“作为一个蒙古大汗,忽必烈是优秀的。但要比起华夏汉人帝王的治国理政之资,他却就跟刚开始学习的小学生一样懵懂……”
罗玉华叹息道:“可怜大元朝的开国之君忽必烈,在用这些人先后理财三十二年后,硬生生把自己弄成了不得民心的帝王。”
“而到了晚年,忽必烈仿佛灵光闪现一般,突然又看明白了这样做的弊端,重新回归到了以汉法治汉的道路上,开始轻徭薄赋,鼓励农桑。”
“到了公元1294年正月二十二日夜,在位共计三十五年的元世祖忽必烈走完了他曲折而又丰富的一生,享年八十岁。”
“从年轻时期的隐忍、不动声色,到蒙哥时期广纳贤士,任用汉人谋士,经略中原。”罗玉华感慨的总结道,“再到蒙哥死后,他击败弟弟阿里不哥,建立了元王朝,忽必烈虽继承了蒙古人穷兵黩武的特性,从而闹得天怒人怨,不得民心……”
“但是终其一生看来,他敢于接受新的规则,重视汉文化,推崇儒术。更是以游牧民族的身份,高瞻远瞩的选择让中原农业的恢复和发展。为元朝后期的统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只是很可惜……”徐爱摇了摇头道,“元朝虽然疆域辽阔,但却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元人勇武无双,却不懂治理江山家国,统治集团内部的混乱堪称是中国历史之最。”
“不到百的时间,仅仅只是五代人,居然能有11个皇帝。”罗玉华嫌弃道,“更要命的是,这些皇帝的权力居然跟东晋差不多,只比傀儡好一点点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