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如同决堤的洪水,以平安县为中心,向着四面八方疯狂扩散。
其速度之快,范围之广,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平安县大捷!
独立团李云龙全歼坂田联队!
筑京观于市!
每一个字眼,都带着血与火的气息,狠狠撞击着每一个听到它的人的心脏。
晋察冀、晋绥……广袤的敌后根据地率先沸腾了。
最初,只是零星的口头传播,带着难以置信的语气。
“听说了吗?平安县城,被咱们八路军拿回来了!”一个刚从平安县城回来的货贩郎,激动地对着父老乡亲们比划着。
“啥?平安县?那不是鬼子的地盘吗?”周围的人一脸怀疑,长期被封锁和压迫,他们已经习惯了坏消息,好消息反而显得虚幻。
“真的!我亲眼看到的!鬼子…鬼子的脑袋堆成了山!就在菜市场!”货郎为了增加可信度,声音都提高了八度。
“真的假的?吹牛吧你!”质疑声依旧存在,但已经有人开始动摇。
但很快,更多细节如同星星之火,开始燎原。
“不止收复了县城,坂田联队…整个坂田联队都被李云龙的独立团给灭了!”这是从县大队队员口中传出的消息,带着几分官方背书的味道。
“坂田联队?那可是鬼子的王牌啊!李云龙…是谁?这么厉害?”
一些有见识的人开始向周围的乡亲们科普了坂田联队的实力。
一个联队可以直接干碎两个中央师!
人们开始追问李云龙的名字。
“听说是八路独立团的团长,外号‘李大胆’,打仗不要命的!”关于李云龙的传说,也开始野蛮生长。
而“京观”的消息,如同重磅炸弹,彻底炸开了锅。
“京观?用鬼子头颅堆的?真的假的?这也…太狠了吧!”有人震惊,有人恐惧,但更多的,是一种压抑已久的痛快感。
“好!就该这样!杀光这帮畜生!让他们也尝尝被砍头的滋味!”积压多年的民族仇恨,在“京观”这个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符号下,找到了宣泄口。
“以血还血!以牙还牙!李云龙…真他娘的是条汉子!”无数老百姓,对着北方,对着平安县的方向,默默祈祷,甚至跪拜。
那些曾被倭寇铁蹄蹂躏过的村庄,更是如同过年一般。
鞭炮声,偷偷摸摸地响起,压抑的哭声,变成了带着希望的低语。
李云龙的名字,如同飓风一般,席卷了整个敌后战场。
他成了传奇,成了英雄,成了无数人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
“听说那李云龙,身高八尺,力能扛鼎,一顿能吃十斤肉!”
“放屁!我听说是天上的星宿下凡,专门来克制小鬼子的!”
“别瞎说!我表舅的三姨家的邻居的儿子就在独立团,他说李团长其实其实有三只眼睛,打起仗来,真他娘的像个疯子!”
各种各样的传说,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但都指向一个核心:李云龙,是个狠人,是个能打胜仗的英雄。
独立团,也成了无数热血青年渴望加入的部队。
每天都有年轻人,不远千里,历经艰险,只为投奔独立团,追随李云龙,杀鬼子,保家卫国。
八路军的宣传部门,敏锐地捕捉到了这股民意,他们如同闻到血腥味的鲨鱼,迅速行动起来。
平安县大捷的战报,被印成传单,秘密散发到各个根据地。
“京观”的照片,经过筛选和处理,也以特殊渠道,开始在更高层级和特定群体中流传。
那张李云龙站在京观前,脚踩着坂田联队联队旗的照片,更是被放大,张贴在一些隐蔽的宣传点。
视觉冲击力,远胜过任何文字描述。
照片中,李云龙的身影,如同战神降世,霸气凛然,而背后那堆积如山的鬼子头颅,则充满了震慑和复仇的快感。
国统区,也很快收到了消息。
山城。
潮湿闷热的空气,如同凝固了一般,让人喘不过气。
但街头巷尾,茶馆酒肆,却比往日热闹了几分。
“听说了吗?敌后传来大捷!八路军在晋省平安县,全歼了鬼子一个联队!”一个穿着长衫的中年人,压低声音,神秘兮兮地说道。
“真的假的?消息可靠吗?”他的同伴一脸怀疑,国统区的报纸,每天都是“战略性转移”、“防御”、“曲线救国”之类的消息,好不容易听到一个“大捷”,反而不敢相信。
“可靠!绝对可靠!我有个亲戚在《大公报》当编辑,他偷偷告诉我的,说是八路军那边传来的消息,绝对错不了!”中年人拍着胸脯保证。
“全歼一个联队…那可真是了不起啊!不知道是哪支部队,哪个将领,这么厉害?”有人好奇地追问。
“好像是八路军129师的独立团,团长叫李云龙!”中年人努力回忆着听来的消息。
“李云龙…没听说过这个名字啊。”周围的人面面相觑,对这个名字感到陌生。
但很快,李云龙的名字,开始在山城的街头巷尾流传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