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弟,不知我所说可对。”
陈及冠微不可察点点头,看向其余人,“诸兄可有异议?”
周云文等人你看看我看看你,连忙根据这个思路在白纸上计算。
得出的结果与徐锦书所说一致,便点点头。
陈及冠点头,“我计算之结果也是如此,夫子,不知可对?”
周礼平欣慰点头。
周云文站起身,挠挠后脑勺,“冠弟,为兄尚有不理解之处,为何每位僧人需十二又七个碗?”
陈及冠耐心解释,将其中道理掰碎开来,其余人纷纷恍然大悟。
周礼平见此,更加欣慰,冠哥儿的变化几乎肉眼可见,以飞快的速度在成长。
一开始只是照本宣科,他说什么就是什么,随后便可以举一反三,自己学习的能力也很强。
现在更是将学问融会贯通,不仅自己能理解,还能传授给别人。
这个进步速度太快了,很多学子对于学问都是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这种是没法为人师表的。
今天主要是学习算术题,这道题解决后,夫子将白纸递给陈及冠,让他继续引导下一题。
下一题的难度更大,内容是这样的:隔墙听得客分银,不知人数不知银,七两分之多四两,九两分之少半斤。
这两道题都出自《算法统宗》,而不是《九章算术》,就连陈及冠也没见过。
用白话文翻译出来,意思是隔着一道墙听到几个客商在分银子,不知道总共有多少银子和多少客商。
只知道如果每个人分7两银子则多出4两,如果每个人分9两银子,则少了半斤。
请问有多少客商有多少银子?
这里需要注意一点,大景王朝一斤等于十两,但古时候一斤是十六两,这也是半斤八两这个词语的出处。
这道盈亏题目也是根据一斤等于十六两来的。
这道题目难度直接呈直线上升,哪怕是陈及冠,也感觉用心算很难解决,拿出炭笔和白纸,开始飞速计算。
约莫过了五六分钟,将结果计算出来,随后耐心等待其他人。
周礼平走过来,看了看他的结果,悄悄点头。
这道题他是最近得到了,苦思冥想许久,最后还是结合答案才解出来。
冠哥儿果然是天纵奇才,这么快就将答案求解出来,而且用的方法很快捷,不是他用的死办法。
过了一刻钟,学堂里的其他人抓耳挠腮,始终找不到思路。
就连徐锦书也不得其门,最后无奈道:“夫子,我等解不出来。”
周云文、胡庆仁,董怀义纷纷点头,眼巴巴看着夫子。
陈及冠看了眼夫子,得到授意后,拿出白纸,先是分析题意。
他们连忙围过来,仔细听讲。
陈及冠讲的速度很慢,将每一处都仔细分析,就像是把饭喂到了嘴边。
光是讲都讲了一刻钟,当看到结果的一刹那,除了徐锦书眼睛发亮外,其余人感觉大脑变成一团浆糊,有种脑容量不够的感觉。
明明每个字都认真听了,但为何还是有种不理解的感觉。
夫子显然看出他们的困惑,安慰道:“此题难度尚高,只有乡试才会出现,童试是不会出现的,尔等大可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