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天下读书人皆相信的公平,才算真正的公平
很快。
一大批锦衣卫涌入顺天府文庙。
北镇抚司指挥使曹威看到赵承砚的尸体与绝笔信后,朝着众锦衣卫命令道:“立即封禁顺天府文庙,所有见过尸体与此信者,暂拘押于顺天府府学,不准一人外出!”
这时。
一名锦衣卫跑过来汇禀道:“指挥使,顺天府府学教谕王松年称顺天府府学的夫子与学子共计有一百余人看过此信,且已……已将此信的内容传播出去了!他们称,除非全杀了他们,否则就一定会令此绝笔信让天下人知晓,以正科场风气!”
曹威黑着脸。
锦衣卫们最厌烦的就是这类“心怀正义,然无朝廷”的书生士子。
他想了想,道:“抓!但凡知晓此事与传播此事者,有多少便抓多少,另外立即去调查这个赵承砚的情况,住处、亲友、为人、经历,我要在今日午时前知晓关于他的一切情报!”
“是!”数名锦衣卫立即朝着外面跑去。
作为一名锦衣卫,曹威最重要的任务,便是维护皇权。
而今暂且不论赵承砚绝笔信反映的情况是真是假,其行为已使得读书人与朝廷造成对立。
故而。
曹威首先要做的是将此事先压下去,然后迅速汇禀给朝廷,待上面定夺处理。
……
不到一个时辰。
赵承砚的绝笔信便在书生士子之间传开了。
尸谏。
乃是天下读书人最为敬佩的一种谏言方式。
从古至今,敢如此做者寥寥,更何况赵承砚还是为全天下读书人的仕途公平而牺牲自己。
这让书生士子们都甚是激动,尤其是年约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
很多人拿着纸钱纸扎、酒水饭菜,自发前去祭奠赵承砚。
还有人跪在顺天府文庙前痛哭流涕。
在他们眼里,赵承砚是勇士。
是在用一人之死为天下人谋取一个科举公平的机会。
至于赵承砚所提的“关节贿赂、冒籍跨考、鬻牒纳粟”,大家都认为是实情,是当下科举不公的根源。
朝廷理应彻查,以避免明年春的会试再出现舞弊情况。
锦衣卫们对这些书生士子很无奈。
若将这些人全抓到诏狱,牢房都不够用,且审讯这些大多有功名的人,能将锦衣卫们气死。
不多时。
曹威也搜集到了赵承砚的基本情况。
赵承砚,顺天府宛平县人,农户,现年五十九岁,父母已逝,未曾婚配,租住于崇教坊方家胡同,靠经营一个流动书摊为生,今年参加乡试,未中……
曹威将这些情况整理成文后,连忙奔往了禁中。
……
近午时。
文华殿内,小万历正在批阅奏疏。
沈念站在一旁记注起居,兼或为小万历答疑解惑。
就在这时,忽闻曹威请见。
小万历以为已抓到了那个造谣者,当即大喜,道:“宣曹威!”
曹威快步入殿,面色严肃,然后便将赵承砚尸谏之事道了出来,并呈递上了赵承砚的绝笔信。
“陛下,此事经由顺天府夫子学子之口已然传开,诸多书生士子自发前往顺天府文庙悼念赵承砚,想要压下去,降低影响,恐怕是行不通了!”曹威汇禀道。
小万历眉头紧皱,想了想,道:“宣三位阁老与礼部尚书马自强!”
随即。
小万历习惯性地将赵承砚的绝笔信递给了沈念。
沈念看完后,微微皱眉。
赵承砚这番行为,显然是预谋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