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怀念上朝的日子
崇祯十七年十月四日,北京城内。
一大早朱云峰从乾清宫的皇帝床上爬起来,打着哈欠伸着懒腰,接过高时明双手托举送来的湿毛巾,先擦把脸,然后才开始洗漱。
这段时间他过的确实是皇帝生活,住在紫禁城里,后来被称为金銮殿的皇极殿成为了他的办公室,乾清宫成了寝宫。
每天早上他都得睡到自然醒,谁都不许来打扰他,即便是早朝例会,也从每天寅时改到了上午辰时末。
从清晨五点钟改到上午九点钟,这自然是严重影响朝廷的办事效率。
因为古代没有灯,秋冬季节太阳下山早,因此每天的办公时间其实就这么多,自然要压缩一下睡觉时间。
但朱云峰也有理由的。
我堂堂几百亿身家的大老板,跑到你明末来给你拯救江山于水火之中,还不让人睡好觉,是人干的事吗
所以不管朝臣们想让他勤劳一点,学学老朱,再不济学学崇祯,每天就睡两个多时辰。
朱云峰却也依旧我行我素,俨然已经有点朝着往万历方向发展的趋势。
不过按照他自己的话来说,这叫有效治国。
崇祯每天忙得团团转,一天就睡四五个小时,勤劳地治理国家有什么效果吗
还不是一样扯淡
因此劳逸结合,才是正确的方向。
“咱百京的爷就是爷,一天除了吃就是喝,没别的,人家百京爷住二环,朕住皇宫里,豆汁儿喝一碗倒一碗,烤鸭给皮皮吃,就那个地道。”
朱云峰嘴里嘟囔着令人听不懂的话,洗漱完后,把牙刷杯子放一边,对高时明说道:“敲上朝钟吧。”
“是。”
高时明应了一句,随后又道:“殿下,电讯室早上有通讯,是太祖爷那边来的。”
“那你先去敲钟,在奉天殿等我,我待会过来。”
朱云峰穿戴好整齐衣服,也没有怪高时明没把这么重要的事情通知他。
因为这是他自己的规定。
谁也不许打扰他睡觉,天王老子和朱元璋也不行。
他的起床气可是很大的。
虽然不至于喊打喊杀,但阴沉着脸看人,见人就怼,老朱望着也发憷。
电讯室就在乾清宫里,乾清宫分布是进门大殿的左侧通道进去是西暖阁,再往里走就是书房。
大殿右侧通道进去是东暖阁,然后是妃子们侍寝结束后睡的围房,里面才是皇帝寝宫。
由于朱云峰单身狗一条,每天晚上拿笔记本电脑打单机游戏,没有娶王后也没有娶王妃,自然就不存在侍寝一说。
于是围房到东暖阁就改成了电讯室,从他的寝宫穿过一条过道就是了。
此刻里头毛骧和几个通讯员正坐着,戴着耳机,时时刻刻与长沙、四川、南京、湖北等有电台的地方保持通讯。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电讯室在治国方面的效率远比地方官员上奏折快得多,处理起来也更得心应手。
“殿下,醒了”
毛骧见朱云峰跨入电讯室,忙不迭上前行礼。
“老祖宗那边出什么事了”
朱云峰打着哈欠问道。
“那边说陛下已经把沈阳夷为平地了,满城都已经被屠,不过跑了一些建奴。”
“哦跑了多少啊”
“据城里幸存的人说,那什么多尔衮带着两白旗几万人逃走,还掳走了几十万汉人。”
毛骧说道:“陛下现在正在考虑追不追的问题。”
听到这话,朱云峰挠挠头。
倒是没想到多尔衮有点东西,居然能够提前跑路。
不过仔细想想,毕竟是带领满清入关的领军人物,能力自然是毋庸置疑。
如果不是满清内部特殊的诸王政体导致他没办法一手遮天的话,恐怕顺治小皇帝根本不可能坐稳位置。
至于追不追的问题
朱云峰想了想。
现代东北能在那么极端的条件下发展,是因为现代工业体系拥有了改变自然的能力,保证了人类的生存与安全。
但即便如此,东北每年冬天喝得烂醉如泥的人醉倒在大街上,在穿得厚实臃肿有极强保暖措施的情况下,第二天早上依旧被冻成冰棍。
从这里就可以知道冬天的东北气候条件到底有多恶劣。
后世尚且如此更别说古代。
也正是这样恶劣的条件,导致东北地区虽然拥有极为丰厚的自然资源,在没有后世那样强悍的工业体系,保证供暖的情况下,人口数量持续发展不起来。
事实上制约满清人口一直不太多的从来都不是食物,而是自然条件太差,加上古代医疗水平不如后世,冬天稍微一个感冒就能造成人口夭折。
入关前满族士兵约六万,整个满族人口约三十万。入关后短短几十年时间,到康熙六十年的时候,满族总人口就翻了三倍便是明证。
更何况现在又是小冰河时期,北面的黑龙江只会比后世更冷,冬天零下三四十度是常态,甚至零下四五十度都有可能。
因此继续深入往北追的话,难度还是非常大。
想到这里,朱云峰就对毛骧说道:“待会你给老祖宗回信,就说不建议追,要追也不要派大部队,就派小部队就行,真正灭亡敌人的不是追杀,而是自身越来越强大,强大到让敌人无法仰望企及的地步,先把沈阳以及周边地区占下来,迁徙汉人过去慢慢开拓,将来建立基础的工业能力,整个东北将纳入大明的版图就跟洪武年一样。”
“好。”
毛骧点点头表示明白。
“嗯,先去上朝。”
朱云峰双手背负在身后,摇摇晃晃地迈着四方步出了乾清宫。
乾清宫外太子朱慈烺已经在老老实实候着他。
台阶下方广场上停着他的座驾摩托车,招呼了朱慈烺一声,翻身上了摩托车,朱慈烺坐到了他后面的位置,向着前宫奉天殿而去。
“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
恢弘的上朝钟在午门上方城楼敲响,午门外群臣早就已经等候,上朝钟响后午门打开,群臣鱼贯而入,来到奉天殿外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