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摧枯拉朽般的胜利
“呜呜呜呜呜!”
上午辰时过后,苍凉的号角响彻天际。
宁远城外,明军军营当中浮现无数身影,寨门打开,推出许多火炮。
朱元璋在昨天,也就是崇祯十七年九月三日抵达了宁远。
明军甚至都没有原地安营扎寨,做个周密防守。
而是就在城外空地搭建帐篷,砍些木头做了个简易低矮栅栏,高度不到四尺,防御力几乎为零。
甚至都不用关宁铁骑,只要吴三桂胆子大,半夜摸黑过来,直接能跨过去。
但吴三桂硬是不敢来,反而派人送来降书,请求归附。
老朱笑了笑,降书都给他烧了。
事实上吴家三十九口人,现在依旧还在北京。
朱棣杀人有讲究,吴襄并不是投降了李自成,而是战败被俘虏。
所以吴襄虽然给吴三桂写过书信劝降,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不太能给他定义为贰臣。
毕竟吴襄自始至终都没有投降给李自成效力,后来还被李自成给砍了脑袋。
因而允许放过吴襄,但不代表吴三桂可以被放过。
这厮可是大明灭亡的罪魁祸首之一,如果不是他打开山海关,以山海关的坚固程度,不管是他驻守还是被李自成夺下,建奴根本不可能入关。
所以老朱连让吴襄给他写信都懒得写,直接解除了吴家人所有的职务,只是通知他们一声,可以给吴三桂准备后事了。
寨门内大量明军士卒推着洪武威武将军炮,也就是仿照的七五速射炮缓缓到了阵前开始排列。
老朱骑在马背上,旁边身侧靠后一点是朱棣,其余山海关几名文官随从。
“可惜了。”
朱棣眺望远处城墙,说道:“吴三桂胆子也太小了,昨天晚上准备了那么多夜视仪、红外线都白准备了。”
“听说如今宁远城内已经陷入恐慌,有不少人逃走了。”
王家彦说道:“他们不敢回山海关,就绕道建昌跑了回去,估计是趁着现在兵荒马乱想逃回家乡吧。”
“嗯,这足以说明宁远城中军心士气低落,战心皆无。”
老朱想了想,随后说道:“若是能只擒首恶,朕倒也可以宽恕他们。士兵听从命令是天职,怪不得他们以后投敌。”
王家彦忙拱手道:“陛下圣恩,那臣即刻派人去传信”
“嗯。”
老朱摆摆手道:“不用这么麻烦。”
说着看向蒋瓛,对他说道:“令他们投降,两刻钟后不降,城中鸡犬不留。”
蒋瓛随即招招手,找来管无人机的卫士头领道:“录制投降话术,起飞无人机向全城喊话。”
“是。”
头领随即去给无人机飞手们下了命令。
过了大概七八分钟后,数十架无人机起飞,向着不远处的宁远城方向疾驰而去。
正是九月初,北风呼啸。
作为后世葫芦岛市,宁远南面是渤海湾,北面是东北地区,北风与渤海湾的海风交织在一起,令风力能达到四五级之高。
不过好在朱云峰买的无人机都是高级货,大疆品牌,基本都是几万一台,对风有很强的抵抗力。
因而无人机顺利升空,在上午不算特别有温度的朝阳照射下,满城的士兵眼睁睁地看着远处明军阵地,数十架发出嗡嗡轰鸣声音的东西飞到了他们的头顶。
很多人一时间恐慌起来,有人高喊道:“是太祖陛下的仙器,天呐,真的是太祖陛下的仙器,怎么办怎么办”
“快跑吧。”
“谁敢跑,定斩不饶!”
“不许动,谁都不许动,听到了没有!”
“太祖饶命,太祖饶命。”
城墙上陷入骚乱。
有的人两股战战,想拔腿就跑。
有的人作为督战官,厉声呵斥,想稳定战线。
还有的人甚至原地跪下,向着无人机磕头,祈求保住性命。
其中一台无人机由一名飞手操纵,显示台用蓝牙连着平板,放在朱元璋手中。
老朱能清晰地俯瞰整座城池,能看到城墙上密密麻麻的黑点涌动,城池内的一切变化都展现得一清二楚。
事实上别说城内的关宁铁骑,就算是王家彦、喻安性、朱国栋等跟在老朱身后的官员,亦是一个个骇然不已,脸上露出震惊的表情。
就这无人机放在古代,那真就跟仙器已经没什么区别。
城墙上许多人面面相觑,有胆子大的拿起了弓弩想要把天上盘旋的无人机给射下来,却高度不够,根本够不着。
“太祖陛下有令,投降免死,投降免死,投降免死。”
“陛下圣谕,只诛首恶吴三桂,其余负隅顽抗者也杀无赦,现令你们即刻放下武器,出城投降。”
“这是最后的通牒,放下武器,出城投降者免死,负隅顽抗者杀无赦。”
“两刻钟不降,城中鸡犬不留!”
无人机上的扩音器对准下方不断发出声音,而且它们甚至都不是停留在天上,而是在城内盘旋,把声音放到了城中每一个角落。
这一瞬间城中许多人都崩溃了。
本来关宁铁骑都是汉人,被吴三桂带着投降满清建奴就引发了相当大的骚动。
因为很多人深怕以后就只能留在辽东,不能回家。更何况如果当了叛贼,家中的妻儿怎么办,会不会被朝廷下令处死
所以在这段时间,不少关宁铁骑当了逃兵。
本来三万精锐,在山海关之战中就损失不少,最近这两个月很多人都偷偷摸摸地逃跑,军中人数锐减到只剩下约两万。
现在又士气低落,军心涣散,无人机的喊话顿时变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几乎是在持续喊话当中,城墙上不少关宁铁骑的士兵就扔下武器,诚惶诚恐地跪在地上磕头大喊道:“我愿投降,我愿投降。”
“求太祖饶命,太祖饶命!”
有人带头,慢慢的一些犹豫的人也跪了下来。
甚至不止是普通士兵,就连那些督战的军官,指挥的中下层将领,亦是一个个茫然不已,不知所措。
“怎么回事”
就在此时,吴三桂带着亲卫队以及几名部将急匆匆上了城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