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稷侠在军中就是天,他的新想法就是军令,何人敢不从?
右司马黄思勉将新任前、左、右军都指挥使之人选公布后,节堂内众人神色各异,意气风发者有,羡慕嫉妒者有,神情不忿者亦有,特别是对于右军都指挥使一职人选,最后竟然是刚刚招安的忠信军主将李定国,许多孙氏将领颇有不满之意,但慑于孙大帅之威,无人敢于出面顶撞而已。
坐在上座的孙稷侠,将众人神色都收观眼底。
这也是孙稷侠想要的效果,作为上位者,要带好一支大军,就得管理好内部,既需要畅通、公平的晋升渠道,也要保持良好竞争之压力,这才能让军中形成一潭活水。
随后在几十位中高级将官的见证下,黄思勉将三军都指挥使的官印交予杜怀仁、李昭、李定国三人,三将接过官印后,高举过头顶,异口同声的向孙大帅谢恩。
“末将杜怀仁(李昭、李定国),叩谢大帅厚恩,末将等定不辱使命!”。
孙稷侠满意的点了点头,他威严的训示:“本帅此次设置行军都指挥使一职,不仅是要给弟兄们更多的上位机会,同时也是为了能让我部大军,多打胜仗,敢打硬仗,还望诸君能够更加用心练兵。”
孙稷侠站起身,目光扫过众人,“日后,本帅还会不定期地考核诸位,能者上,庸者下。只要你们有真本事,本帅绝不吝啬赏赐。但若是有人胆敢徇私舞弊,或是渎职懈怠,本帅也绝不会轻饶!”
他声音低沉,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
众人纷纷抱拳应诺,在场许多大将都是出身贫寒之人,他们加入孙家军前,身份是贵族老爷们都看不上的贱民。可现在呢,他们其中不少人官居上品,当他们走出军营大门的时候,身上都贴着孙家军的标签,那些个大官贵人,在自己面前还不是得卑躬屈膝道一声“爷”?这都是跟着孙大帅之后打出来的赫赫威名!
古人云,胸有惊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将军也!
节堂之内,年仅二十五岁的李定国,从接过右军都指挥使官印的那一刻起,他虽然在人前面色不变,但心中却激荡不已,自己并非孙氏嫡系,先前还从过贼,造过大明朝的反。然而堂堂大明朝楚国公,十万孙家军掌门人,选择了将自己这个“反贼余孽”,从他的嫡系将领中,拔擢而出。这份胸襟和气度,已经远超常人,就连他的义父张献忠也无法和孙稷侠相比,此刻的李定国心中生起了“士为知己者死”之感。
......
忠信军指挥使大堂之内,李定国的两位义弟,指挥同知白文选和指挥佥事刘文秀,见到大哥官升一级,大权在握后,十分高兴。他二人刚刚也参加了帅府之内的军议,但是碍于现场气氛微妙,不好第一时间向李定国道喜,现在他们三人回到自己的军营之内后,心情异常喜悦,一扫先前被清军赶出西川之颓。
二人拱手向李定国道贺:“恭喜二哥,荣登右军都指挥使宝座”。
李定国心中也高兴莫名,他们终于在孙家军中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再也不是以前的无根浮萍了,李定国现在摩拳擦掌,只想大干一番,报效孙大帅的知遇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