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传国玉玺在眼前
“殿下,有一件事我不知该说不该说。”似是商量好了一般,何苗率先开口。
刘辩便说:“二舅舅,你说罢,我听着。”
“——就是这个。”何苗一脸平淡,先从腰间取出一只沉甸甸的布袋,并将布袋里的东西小心翼翼地放在桌几上。
瞳孔一缩,他呆呆地望着那样东西:由蓝田之玉打造而成,其方圆四寸大小,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用以作为「皇权天授、正统合法」之信物……嘶~怎么看,怎么像是传说中的传国玉玺
搞错了罢!
他不敢相信地揉了揉眼,再定睛一看,看见玉玺……传国玉玺,就这般轻描淡写地映入他的眼帘,直令他风中凌乱。
甚么情况
他张了张嘴,又闭上了嘴,有心想说甚么,却一时迷茫,不知该问甚么。
良久,他木然地抬头,望向何苗,眼里划过一丝茫然,希望何苗能替他解惑。
何苗板脸道:“正如殿下你所见,此是「传国玉玺」——
相传,它是秦代丞相李斯奉始皇帝之命,用蓝田玉镌刻而成,是历代正统皇帝陛下的证凭,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国之重器也!得之则象征「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示「气数已尽」!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帝王」,会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
吧啦吧啦,何苗向他介绍有关「传国玉玺」的常识一二三。
他:“……”
听、听到了!
他听到何苗说这是玉玺!
真是传国玉玺!!
那么,问题来了:这等珍宝般的传国玉玺为何会出现在这里
他如是问了,还提醒二舅舅何苗勿要转移话题。
明明之前是二舅舅你主动地挑起话题来着。
何苗吞了吞口水,干巴巴地道:“殿下,原因大约是这样的……陛下立你为太子一事,太过匆忙,只才写下诏书,还没对外宣布,就病重了,不曾醒来。”
何苗磕磕碰碰地交待前因后果。
聆听何苗这颠三倒四的解释,他总算勉强地听明白了:原来竟是母后和大舅舅协商后的手笔。
要怪就怪汉帝,他的便宜父皇,一直昏睡,没法苏醒过来,以致各州郡的文书如同雪般地,都堆积成了雪山,但又不能不处理——董太后虎视眈眈,都不掩饰野心勃勃,竟想上演「垂帘听政」,暂代儿子汉帝处理国事!
这当然会被以何皇后、大将军何进为首的另一波「刘辩派势力」所阻拦——听至此处,刘辩都要无语了:他本人都躲到渤海郡了,还能天降大背锅,重重地砸到他的头上……唉!也是醉了,好生酸爽。
扯远了。
总之,董太后并不清楚自家儿子汉帝悄悄地立刘辩为太子,欲想借机「垂帘听政」一事,替孙儿刘协铺路,好让孙儿刘协有朝一日能被立为太子——汉帝儿子和自个儿是同一条心,皆都偏爱刘协,认定刘协资质比刘辩强,想立刘协为太子……
是故,颇有危机感的何皇后含蓄地警示董太后,私下都把话说明了,惜叹董太后不以为然,压根不信儿子居然立了刘辩为太子!
董太后放话说要让陛下亲口承认——
奈何汉帝都叫不醒了,如何能应
再加上「立太子诏书」被荀攸带走了,连物证也没留下……
是故,何皇后再也忍不住,暗中联系大将军何进,自家的兄长,欲与董太后叫板——何皇后和大将军商议让儿子刘辩干脆地帮忙,暂时地监国,应该没问题罢
反正,反正刘辩正好被皇帝陛下立为了太子。
于是乎,需要监国,就得处理相应的文书;而要批阅和处理文书,又少不了玉玺盖章……
结果,大将军何进就劝妹妹何皇后早拿定主意,一不做,二不休,让儿子刘辩直接登基为帝得了!
老皇帝病重,没法清醒,不能处理国事;立太子诏书在手,已经嫖到;附带传国玉玺一枚……可不正是登基为皇帝的标准三套件
然后,然后何皇后就偷……拿走传国玉玺,并让大将军何进想法子,把传国玉玺捎去渤海郡。
重点补充:用的是类似飞鸽传书的方式,把传国玉玺寄出去了!
老实说,他很有理由怀疑立太子诏书是不是何皇后在推波助澜,更有甚者是何皇后使人模仿汉帝的笔迹,亲笔写下的诏书,再偷拿玉玺盖章……不不不!这种想法太丧心病狂了,他怎可质疑母后!母后断断不会那么做罢
他思绪混乱,简直没法说话。
他还想说:传国玉玺哎!传国玉玺哎!你们就这么随随便便把传国玉玺用类似飞鸽传书的方式给送到渤海郡了威严何在天理何在是传国玉玺啊传国玉玺,国之重器啊国之重器,哪能……啧!
话说那只载着国之重器的鸽子在哪儿我很想膜拜——
不对!
是也不怕中途被人截去,那就成了黑漆漆的笑话。
幸好这种情况并没发生。
可是……可是,也不能如此做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