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周瑜索要奏曹史
咦
刘辩挑眉,盯——
静静地,刘辩盯着周瑜,第一反应是:不、不会罢难不成……难不成二哥周瑜是向他要官来了
刘辩转过弯来:也对,不说周瑜已与他结义,只论正式的身份,顶多只算是「北海书院」的学子、世家周氏的子弟,归根究底,周瑜二哥仍是白身!
若以白身的立场,去解决黄县令的问题,的确不大合适……想到这里,刘辩便问:“二哥说得对。那么,二哥需要我做些甚么呢”
他唤周瑜为「二哥」,纯粹是惯性使然。
然后,当他脱口而出后,他瞥见太史慈神情略有异样,也只心中懊恼了一下,却并不想后悔,也不觉得需要掩饰。
而周瑜的态度是顿了一顿。
略微地走神以后,周瑜快速地回神,拱手道:“殿下,我想请你任命我为渤海郡的「奏曹史」——渤海郡还没奏曹史罢”
奏曹史,三公府亦置,主奏议事,以掾主之,秩比三百石。
不过,若是郡县所置,则掾秩百石。
此官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说好听的,是上奏议事;说难听的,就是一个跑腿送文书的。此职务甚是清闲,有一点万金油的意味。
……合着二哥果真是问自己要官来了
刘辩哭笑不得,很想吐槽周瑜:别以为我不记得太史慈之前担任的正是东莱郡的奏曹史啊莫非两郡之间的奏曹史能相互帮衬吗
这事本该由他出手来着,这会子二哥周瑜却要插手进来——在刘辩原有的计划里,他是打算拿黄县令立威,严惩黄县令的靠山宦官之外,还想借此与太史慈结好,谁知……
谁知,一趟书院求学之旅,令他与孙策、周瑜结拜了……此时,周瑜像是看穿他的想法,又道:“殿下,此事无需你来出面!身为殿下你的追随者,自当由我来替殿下你排忧解难!还请殿下放心!请交给我来处理!”
聆听周瑜的效忠之语,刘辩有观察到大哥孙策已然瞪大了双眼,用一种呆滞的目光瞪住二哥周瑜。偏偏二哥周瑜目不斜视,似乎没有留意到大哥孙策的表情。
转了转眼珠子,刘辩终有计较,立即道:“就依二哥——
来人,取笔墨!”
他先将腰间配戴的印绶取下,后又望向何先,出声道:“何先,你去取。”
他直接点明。
何先应声领命,飞快地离开,片刻之后归来,真的取来笔墨纸砚。
接着,刘辩便在这座凉亭里,亲笔地写下一封任命文书,大意是招募周瑜为渤海郡的奏曹史,并慎重地使用印绶盖个章儿——
于是,渤海郡奏曹史——周瑜,新鲜出炉!
乍一升职后,周瑜相应淡定。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孙策朝周瑜眨了眨眼,眼里满是不可置信;而太史慈则……则风中凌乱。
轻轻松松地,这位年纪不大的少年便被任为渤海郡的奏曹史,总感觉……感觉太草率了一些
反正太史慈心情相当微妙。
刘辩也想叹气:他是万万没料到有一天,周瑜会向他索要指定的职务。
但比叹气,刘辩他更期待周瑜的表现。
但愿周瑜能成功罢
如此想着,刘辩便问:“二哥,接下来你打算怎么做”
周瑜道:“自是带人去黄县府邸,拜访黄县令啊!”
刘辩:“……”
嘴角抽了一抽,刘辩总觉哪里不对,却又说不上来原因……默默地思考一下,刘辩又问:“你要带谁去啊”
“这些门客们。”周瑜把手一指,指向被捆着的一众死士们。
一众死士们面色难看得很,却是谁也没有开口说话。
刘辩无言以对。
真的好像哪里不对啊
抿了抿嘴,刘辩再问:“然后呢”
“然后,自是向黄县百姓们揭发黄县令的罪行,并令黄县令声望扫地。”周瑜说。
刘辩抓到盲点,问道:“二哥,你获得了黄县令罪行的证据了”
“——是,也不是。”周瑜一本正经地道,像是回答了刘辩的问题,又像是没有,简直吊足了刘辩的好奇心。
刘辩一言难尽。
轻扣石桌,刘辩若有所思道:“总之,一切交给你来主持,对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