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稷下学宫的传闻
“——真欣慰啊!”伸出手来,孙竹抚了一抚刘辩的脑袋,没来由地感慨,“见了那么多师弟,就属你这师弟,最为懂事。”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就见刘辩眨了眨眼,奇道:“孙师兄见过很多师弟”
“这是当然啊!”孙竹说,“好歹「北海书院」是天下第一书院,每年都有大量学子们前来求学,我虽痴长你一年,但观去年,求学的学子人数也不少,你且猜一猜,共来多少”
刘辩摇头道:“猜不出来。”
孙竹撇嘴道:“你真无趣。”
虽是嫌弃,孙竹却在下一刻报出答案,报道:“统共来了十万人!”
“十万人”刘辩抽了抽气,“竟有这么多但是……”
他环顾四周。
老实说,自他来到「北海书院」后,他并不觉得「北海书院」人多……学子人数再多,顶多几千人罢了,又如何达到十万人呢
只怕这书院都住不下十万人!
咧了咧嘴,孙竹道:“就猜到你会这样说。事实上,求学之人并不是非要坐在屋子里,聆听先生们讲课啊……更多时间,先生们最喜欢在外面授课。
外面的场地极大,远比屋内宽敞得多,如何坐不得几万人”
试想几万人听课的场面……刘辩面瘫了一张脸,说不出话来。
孙竹也在唏嘘,作出一副回忆状儿。
这时,周俞莫名地笑出声来。
“周弟,你笑甚么”孙竹斜视过来,不满地询问。
周俞道:“我笑,是我记起一件事来,故而发笑。”
“你记起甚么事了”孙竹顺势地追问。
周俞道:“我忽然记起「北海书院」虽好,其名气和影响力却远不如另一书院。”
“哦”不止孙竹,连刘辩亦两眼一亮,不约而同说,“哪一书院”
周俞道:“那一书院,乃是世界上最早开办的,始建于齐桓公田午时期,位于齐国的临淄……正因有了这一书院,才有「百家争鸣」的壮观,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学术争鸣局面的形成——正如我们学子,必须要熟读「诸子略」!”
孙竹:“……”
刘辩:“……”
周师兄,你可真会绕圈!
刘辩他已经猜出周俞所指的是哪一书院了。
“周师兄,你说的书院,是指「稷下学宫」”刘辩问。
周俞点头道:“是的,就是「稷下学宫」!比起「北海书院」成千上万的求学子弟们,「稷下学宫」如何不能与之比较吗更有趣的是:「稷下学宫」就在青州境内,在其治所……你们若是愿意,可去「稷下学宫」一观!”
“真的假的啊”孙竹倒吸了一口凉气,神情满是向往,“你是说「稷下学宫」还存于世间么……的确,拿「北海书院」作比较,也唯有「稷下学宫」够有资格啊!太幸运了!没想到「稷下学宫」就在青州——
周弟啊周弟,何不早说早知如此,我就去「稷下学宫」求学了!”
周俞不答,而刘辩笑弯了腰!
嗯
孙竹愣了一愣,眯眼道:“我说得不对吗”
“不!你说得太对了!”刘辩乐不可支,却竭力地忍笑,忙不迭地科普,“「稷下学宫」不但能培养人才,还能传播文化知识,更能在传承中创新,在变革中重生!使官学和私学结合,让官学走出官府;还提倡「政教合一」,乃「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也,有大师之谓也」……
可惜「稷下学宫」纵有万般好,奈何却是战国时代的产物……除非师兄你能前往战国时代,否则你只会看到一片废墟,全是残垣断壁!”
孙竹眼瞅刘辩,郁闷道:“难为你记得这么清楚,莫非你去过”
缩了缩脖子,刘辩立即闭嘴。
“看来,唯有「北海书院」是最好的!”孙竹总结,“仔细想一想,十万学子们,每次上课都有几万人……啧啧~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轻拍脑袋,刘辩冷不丁道:“孙师兄,请恕师弟我没见过世面,我没见过几万人围坐先生周围,聆听先生讲课呢——能让学子们自发地汇集,想来教课的先生也不是平凡之人罢”
“那还用说”孙竹用一种理所当然的口吻说,“除了郑玄先生本人,谁能有那么大的本事”
“所以说,你们也听过郑玄先生的课了”刘辩内心激动,却淡定地说,“我也听说郑玄先生的名气,却还未见着呢……如何,我们能不能拜访郑玄先生我刚好有事想找郑玄先生帮忙——”
话音刚落,就见孙竹和周俞目瞪口呆地望着自己。
“怎、怎么了”他一头雾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