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埋头处理文书后
语塞良久,刘辩才道:“的确没问题……本王明白了!本王这就处理文书”
言罢,刘辩大致地扫了一眼案几,该案几堆满了文书们,粗粗一算,约有两、三百份罢——难度不大!只要他努力一晚,大约就能完成好罢
思及此处,刘辩从腰间取下一只香囊,从里面拿出印绶,并摆放在案几上,再撸起袖子,从作出一副勤奋盖章的,说道:“今天不解决了这批文书,本王绝不休息——石县令,若无紧要之事,你且忙去罢
对了!倘若玄先生或珪先生找你讨论购买火桶一事,还请石县令你不要拒绝。”
他翻开第一份文书,还记得诸葛珪和诸葛玄的目标——
瞧他,多贴心!多关心未来的重要心腹……的爹爹和叔父!
石越波澜不惊道:“就依殿下,只要两位先生们找我,我一定不拒绝。”
说罢,石越拱手,口称告退,转身便离开。
书房终是安静了下来。
没人再来打扰刘辩了。
刘辩开始专心地审阅文书,体验起为吏员的真实一天。
该怎么说呢——刘辩看文书,越看越头疼!
首先,文书的内容五八门,真就多多涉及到郡县,真不是石越这一小小的县令所能决定:例如有外县的达官贵人想来收购南皮县的酒肆、药肆,其言词颇是盛气凌人,还隐隐地透露其背后实力的强劲——
但是,再强劲,能强劲得过他去
他还是汉室皇子长殿下呢!
除非汉帝、董太后、何皇后、何大将军是靠山,否则他才不买帐!
翻个白眼,刘辩气呼呼地写上批注:驳回!
——算是不予通过!
遇到这种情况,县令的确没法插手!
再比如,又有一份刺探类的文书,记录冀州的某一郡守疑似看中袁师宜的制造瓷器水平,三番四次地派人游说,企图说服袁师宜换个地方发展,还表示愿意高价征召……文书的最后,言语恳切地请求殿下最好挽留袁师宜,莫要放跑了袁师宜!
与此同时,刘辩真有看到一份劝谏类的文书,大意是:袁师宜先生为人中凤凰,早有另觅梧桐之心,还望他刘辩能成全袁师宜先生……
哭笑不得地,刘辩一边翻阅刺探类的文书,一边瞅着劝谏类的文书,简直风中凌乱——他该说甚么呢他能说甚么呢……木然地,他给刺探类的文书批上「已阅,袁师宜先生不可离开」的字迹;给劝谏类的文书则写上「驳回」!
他继续地阅审文书,还将文书分门别类:不同意的放在左边;而同意的放在右边。
他有趣地发现:文书的字迹、笔力也各不相同——有的文书龙飞凤舞,条理清晰,不但字迹好看,其内容都能称得上艺术,很有鉴赏的价值;有的文书则字迹歪歪扭扭,涂涂改改,不忍直视,哪怕字里行间的语句都挺通顺……
一堆文书看下来,还没到傍晚,他就已经累得头昏眼,精力消耗大半了。
幸好上午他吃得太饱,以致中午都能节省口粮和时间了。
几时了
可恨书文还有一半没看完,可把他累坏了!
真没想到,用印绶盖章不是一件容易事儿。
最可怕的是:这些文书的后背,各有立场,需要他小心判断和裁度。
伸个懒腰,他休息片刻,又投入到盖章文书的奋战之中。
尔后,他忙到半夜,才好不容易地盖完了这些文书。
期间,他忙得都忘记各吏员们应该「汇报工作进度」了。
算了!明天再说——或者,有些吏员们在别的县城,也该把「汇报工作进度」的时间改成一周一次,而不是每天一次!
毕竟从南皮县前往渤海郡内的其余县城,都需要时间呀
一天大半都在赶路,傍晚才能回归……这本就令县令来回奔波,没法及时地接触该县的民土民情呢
“何先。”他开口说,“你去通知石县令,就说书房里的文书都批阅好了,并叫人过来,把这些文书都搬走!”
“喏。”何先随时随地都能响应刘辩。
何先恭敬地拱手告退。
片刻之后,真有小吏四人跟随何先返回,前来行礼下拜,说是石越的属吏。
四个小吏们哧吭哧吭地抬走文书。
刘辩点头,宣布四个小吏们搬走文书后,就可自行歇息时,曹操和袁绍、袁术联袂而来,并且刘辩呆滞地看见:
曹操、袁绍和袁术也各捧一堆书文前来!
还不止!
将好不容易腾空干净的书案再次堆满文书,曹操等人还拍了拍手——
就见一群武将们和门客们如鱼贯入般的,竟是接二连三地捧来一堆又一堆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