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贾琮在整个燕云之地,大力发展科技。
在他原本占领的数州之地,早就兴建了新学堂。
这个新学堂,不是新的学堂的意思,而是新学学堂,里面教授的都是数学、科学等新学。
并且在这几州之地,都举行了一种新型的考试选拔人才的模式。
其考试和科举考试规则相当,只不过考的都是新学罢了。
而一旦考中,排名靠前的考生,会被选拔入科研院中任职,并且还会被授予官职。
排名靠后的考生,也可以进入到火器营、匠器营任职,当然也有其他安排,并且同样可以为官。
简直相当于另外一套科举选拔体系。
只不过,这种选拔体系没办法在朝廷为官,同时晋升渠道也十分狭窄,不能为政一方罢了。
但是,架不住这种考试,要比科举考试容易的多。
并且哪怕考不中,只是学习一些数学、科学等知识,哪怕去应聘一个账房先生,甚至去做工,都会被优先录取,工钱还会更高。
毕竟,在这个时代,能写会算的,都算是稀缺性人才。
这个时代的识字率,实在是太低了。
因此,新学堂在燕云之地,都十分受欢迎。
那些普通百姓家,更愿意将孩子送去新学堂学习。
毕竟,科举考试难度实在是太高了。
绝大多数人,可能考一辈子都考不中一个秀才。
而在新学堂,只要学几年就能参加考试,哪怕考不中,无论去哪里做工,都十分受欢迎。
而在应州等后面收复回来的几个州内,也在兴建新学堂。
而这时,应州知府石浩,则开始阻拦起来。
他认为新学堂的学说,都是歪门邪道,是在误人子弟。
并且这种新学选拔制度,正在阻碍科举选拔人才,长此以往,必将使得国家难以选拔到足够的人才,必将国之不国。
因此,应州知府石浩,严禁应州全境修建新学堂。
并且还严令麾下百姓,禁止他们将孩子送入其他临近州入学新学堂。
一旦有人告发,必将严惩不贷。
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到贾琮这里。
看到这个消息,贾琮脸色不由一冷。
这个石浩的履历,贾琮是早就看过的。
石浩,寒门出身,为人至孝。
为官之后,清正廉洁,官声极好。
原本贾琮以为,这是可以拉拢过来的人才。
但没想到,他竟然如此顽固。
而有时候,一个有才干为官清廉的好官,当他思想顽固的时候,甚至还不如一个昏聩无能的官员好用。
至少昏聩无能的官员,不会阻碍新学发展。
贾琮下令,将这位石知府召去幽州。
数日之后,石浩来到节度使府,受到贾琮接见。
待石浩行礼之后,贾琮命他坐下说话。
贾琮不由问道:“石知府,为何阻拦新学堂修建”
石浩正色说道:“回大人,朝廷既然有了科举选士制度,大人为何又多此一举,又来个新学选拔制度呢”
“大人此举,置于朝廷于何地便是大人不找下官,下官也准备劝劝大人,不要行此有悖朝廷之事,还请大人在燕云之地,全面废除新学。”
此人,愚忠,顽冥不灵!
贾琮皱眉说道:“石知府,礼记有云:日日新,又日新,苟日新!”
“世界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石知府又为何裹足不前呢”
“你可知我为何能收复燕云十六州我所依仗的,便是这新学。”
“如今西方的新学,已经走到了我们前面,我们再不迎头追赶的话,很快将会被远远抛开。”
“而落后就要挨打,正因为出于这般考虑,本官才在燕云之地,大力推广新学,石知府可明白本官良苦用心”
石浩思索了一番,仍然摇头说道:“回大人,下官仍旧以为,新学,奇巧淫技也!”
“而治国,当以仁义为先,以四书五经为蓝本,其余,只是细枝末节罢了。”
“如今大人已经主次颠倒,还望大人三思。”
听到这里,贾琮不觉一阵心累。
他还有很多地方要反驳,仁义有用的话,为何会丢掉燕云十六州
为何大夏差点被满清灭掉那时候,你仁义的作用在哪
只是,此刻贾琮却是一句话都不肯说了。
像石浩这种,深受被阉割过的儒家学说荼毒的人,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就像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一样。
贾琮不由说道:“石知府,多说无益,我给你两个选择。”
“第一个,便是回去之后,在应州全力修建新学堂,推广新学。”
“第二个选择,就是罢免你知府之职,你自回吏部待命。”
听到这里,石浩脸色不由一变。
半晌之后,他起身向贾琮深深一揖道:“大人,下官选第二条。”
贾琮看了石浩半晌说道:“好,你去吧。”
等石浩走后,贾琮摇了摇头,开始写奏折,向永隆帝奏报此事。
作为节度使,名誉上他没有任命权,但是有罢免权,可以罢免治内任何官员。
当然了,你也不能将治下所有官员统统罢免。
但是罢免一个知府,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不过罢免之后,却是要向皇上进条陈,申明理由。
在奏折中,贾琮耐心向永隆帝介绍了西学,点明了西方日新月异的发展。
又言到西方的武器发展,也是日新月异。
想一想,若是大夏没有火枪火炮,而西方有火枪火炮。
将来西方打过来,我们如何是他们的对手
因此,如今我们大夏要做的,便是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学。
我大夏人口众多,能人辈出,比西方蛮夷更加聪慧。
因此只要大力推广新学,很快就能超越西方。
写完奏折之后,贾琮便将之寄了出去。
数日之后,贾琮的奏折,递到了永隆帝案上。
看过奏折之后,永隆帝不由疲倦地皱了皱眉头。
他和冠军侯之间的裂痕,还是出现了啊。
君臣相得的局面,将一去不复返了。
对贾琮在奏折中提到的西学,还有推广新学,永隆帝是认可的。
但是在处理石浩这件事情上,贾琮其实有更多的选择。
哪怕是贾琮用官职强压石浩,逼迫石浩在应州范围内推广新学,石浩只怕也不得不从。
然而贾琮选了最坏的一条路。
直接罢免了石浩的官职,这也是和朝廷决裂的一种做法。
从此,燕云之地,只怕要正式姓贾了。
这让永隆帝,不由一阵心累。
人,为何变化如此之快
若冠军侯依然能够保持初心,在燕云之地,继续牵制满清。
而朝廷这边,就能够放心抽出手来,平定三番。
若如此,大夏必将迎来一个太平盛世!
而如今,这位冠军侯才刚刚收复燕云之地,便暴露野心。
这让他如何敢放心撤番
永隆帝却是没想过,他先后两次派文武官员过去,实则是他猜忌贾琮在先的。
若贾琮乖乖不反抗的话,只怕他很快就会被架空。
然后会被招回京中,其下场,不是一辈子被圈禁在京,便是要被抄家灭门。
在永隆帝看来,雷霆雨露,皆是君恩。
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
我防备你是应该的,你却不能反抗。
可惜的是,贾琮也并非是愚忠之人。
第二日朝会之上,永隆帝将贾琮的奏折传阅百官。
众多大臣看过贾琮的奏折之后,顿时群情激愤起来。
寇相和林如海看了,不由暗自叹了口气。
他们其实早已料到过这一日了,只是没想到会来的这么快罢了。
站在朝廷的立场上,贾琮自然不该如此嚣张跋扈。
但若是站在琮哥儿的立场来看,他也是被逼无奈,不得不如此罢了。
接下来,以秦相为首的保守派,还有原平一脉的武将一系官员,开始疯狂弹劾贾琮。
他们说贾琮狂悖、猖獗,无君无父,建议将其招入京中治罪。
还有人弹劾贾琮造反之心,昭然若揭,朝廷应该派钦差将其拿下。
甚至还有官员,连寇相和林如海都弹劾起来。
说他们和贾琮亲近,结为朋党,意图谋反。
此时,永隆帝看向寇相询问道:“寇爱卿,你如何看”
寇相不紧不慢上前一步说道:“启禀陛下,老臣以为,冠军侯言之有理。”
“落后就要挨打,我们领先了满清一步,先他们掌握了火枪火炮,然后,我们便收复了燕云十六州。”
“而若是满清先我们一步掌握了火枪火炮呢试问他们会放过我大夏吗”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况且身怀利器,杀心自起。”
“若西方新学超出我们太多,只怕将来必将升起侵略我大夏之心,因此,我们不得不早做提防。”
此时,梅翰林不由出列说道:“寇相不要危言耸听,如今讨论的,是冠军侯不尊圣命,如何惩治他的事情。”
寇相看了梅翰林一眼,开口问道:“如此说,梅翰林也觉得冠军侯所言有理了”
“既然他言之有理,又何来不尊圣命一说又为何惩治他呢”
接下来,朝中百官,又陷入到争吵之中。
直到永隆帝发怒,才止住现场闹剧。
其实永隆帝并没有要惩治贾琮的心思。
主要原因是,便是他果真做此想,也将拿贾琮毫无办法。
正如削番,难道是他不想吗将贾琮召回京中
如今可不是前两年,他自己巴巴的都要回京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