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臣以为,与罗刹国开战并非上策。”户部尚书李大人站了出来,拱手说道,“我朝与罗刹国交战多年,双方各有胜负,若贸然开启战端,只怕会劳民伤财,得不偿失啊。”
“李大人此言差矣。”兵部尚书张大人反驳道,“罗刹国屡屡犯边,若不严惩,我大盛朝的威严何在?边疆百姓又怎能安居乐业?”
面对兵部尚书张大人的反驳,户部尚书李大人微微皱眉,但并未退缩,他继续说道:“张大人所言虽壮,然则国家之治,非止于兵戈。我朝正值盛世,百姓安居乐业,若因一时之气而兴兵,恐伤国本。
且罗刹国地广人稀,民风剽悍,若战事一起,必将是旷日持久之战,我朝能否承受得起此等消耗,尚需三思。”
朝堂之上,气氛骤然紧张,两大尚书各执一词,其余大臣也纷纷表态,或支持李大人,强调民生之重;或力挺张大人,主张以武力扞卫国威。
仁康帝端坐龙椅,目光深邃,似乎在权衡着每一句话的分量。他轻轻抬手,示意众人稍安勿躁,待朝堂再次安静下来后,缓缓开口:“二位尚书所言皆有其理,然则朕以为,国之大者,在于民心,在于社稷。罗刹犯边,实乃挑衅我大盛朝之威严,若置之不理,民心何安?社稷何存?”
他语气一顿,目光更加坚定:“但朕亦知,战事一起,百姓必受其苦。因此,朕决定,一方面加强边防,严阵以待;另一方面,派遣使者前往罗刹,探其虚实,寻求和谈之机。若罗刹愿退兵止戈,自是上策;若其执迷不悟,我大盛朝亦不惧一战!”
李大人目光转向鸿胪寺卿,期待能从这位专司外交事务的大臣那里捕捉到一丝和谈的曙光。鸿胪寺卿感受到李大人的注视,微微颔首,神色凝重而沉稳。
“陛下圣明,臣以为,和谈之路虽难,却非不可行。”鸿胪寺卿拱手说道,声音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坚定,“罗刹国虽强,但其内部亦非铁板一块。我朝若能派遣精明强干的使者,携带厚礼,以诚相待,或可探得其内部矛盾,找到和谈的契机。”
他顿了一顿,继续说道:“况且,我朝与罗刹国之间,并非没有共同利益。若能通过和谈,达成某些互利共赢的协议,不仅可解当前之困,更可为未来两国之间的和平共处奠定基础。”
李大人听后,心中稍感宽慰。他深知,鸿胪寺卿在外交事务上素有建树,其言必有其道理。他转而看向仁康帝,刚要推举使臣人选,就听到武将行列传来一声冷笑。
这声冷笑在朝堂之上显得格外刺耳,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武将行列中,一位身着铠甲的将军跨前一步,面容冷峻,眼神中透露出不屑与挑衅。
“哼,鸿胪寺卿此言差矣。”将军拱手,但语气中并无半点敬意,“和谈?那不过是软弱者的借口罢了!我大盛朝自古以来便是泱泱大国,何曾畏惧过任何挑战?罗刹国虽强,但我大盛朝的勇士亦非等闲之辈,岂会因一时之利而放弃战斗到底的决心?”
将军的声音铿锵有力,每一个字都像是重锤一般敲击在朝堂之上。他的目光如炬,扫视过朝堂众人,仿佛要将每一个反对的声音都压下去。
“况且,”将军目光如炬,扫视过朝堂众人,“和谈不过是延缓战争的手段,难道真要等到罗刹国的铁骑踏遍我大盛朝的每一寸土地,才后悔今日未能果断出击?那时,民心已失,社稷难安,再谈和谈,岂不是为时已晚?”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再次陷入一片哗然。武将们纷纷点头,赞同之声不绝于耳。他们眼中闪烁着对石将军的敬仰与对战斗的渴望,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在大盛朝的疆场上奋勇杀敌的英勇身姿。
而文臣们则面露忧色,显然对石将军的激进言论感到不安。他们深知战争的残酷与破坏力,更明白和谈对于维护国家稳定与和平的重要性。然而,在石将军那强大的气场下,他们却只能默默无语,心中暗自担忧。
“石将军言之有理。”仁康帝缓缓开口,声音中带着一丝威严与沉稳,“然而,鸿胪寺卿所言亦非无稽之谈。和谈与战争并非水火不容,而是可以相辅相成的。我大盛朝既要有敢于亮剑的勇气与决心,也要有善于外交的智慧与谋略。”
仁康帝的话语如同一剂清凉的风,吹散了朝堂上的些许火药味。他继续说道:“朕决定,派遣使者前往罗刹国进行和谈试探。同时,加强边防军事准备以防不测。至于使者的人选……”
仁康帝的目光在朝堂上扫视了一圈最终停留在了李大人的身上。“李爱卿可有人选推荐?”
李大人心中一紧,他知道这是一个关乎国家命运的重任。他深吸一口气稳定心神然后拱手说道:“臣推荐礼部侍郎张瑞祥担任此次和谈使者。张大人精通多国语言且为人机智勇敢善于应对各种复杂局面。”
仁康帝微微点头,刚要开口,就看到现任保龄侯,史氏的兄长,贾赦的亲舅舅,越过众臣,站了出来。
“陛下,臣以为李大人所荐之人虽有其长,但未必能胜任此等重任。”史侯的声音洪亮,在朝堂上回荡,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李大人闻言,脸色微变,他没想到保龄侯会在这个时候站出来反对。他看向史侯,眼神中带着一丝不解与疑惑。
仁康帝的目光也转向了保龄侯,他微微皱眉,似乎对他的突然发言感到有些意外。但他很快便恢复了平静,淡淡地问道:“哦?史爱卿有何高见?”
史侯拱手行礼,然后朗声说道:“陛下,和谈之事非同小可,关乎国家之安危、民族之荣辱。张瑞祥虽有其才,但缺乏足够的经验和威望,难以在罗刹国面前展现我大盛朝的威严与实力。
臣以为,应选派一位更有分量、更有经验的大臣前往,方能彰显陛下对和谈的重视与诚意。”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再次陷入了短暂的沉默。武将们纷纷看向史侯,眼中闪烁着赞同的光芒,他们觉得史侯说得有道理,和谈确实需要一位更有分量的大臣去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