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泰芳把他坑惨了。
如此重要的事情,生生叫他们给耽误了!
想到这些天的种种焦灼无奈,苦苦等待,袁野恨的牙根痒痒,真想将这封信直接摔到邮电局的领导的脸上,让他们的逼脸好好看看,且看看他们干的是什么人事儿!
可他知道,这一切都是枉然,没有用的。
铁老大,邮老二,共和国的两个牛气冲天的娇子,你跟他没法儿讲理去,真的,谁也无法打倒这两个巨无霸。你想跟他掰手腕,作梦去吧,铁路、邮电的规则,一一切以他们自已的言语为准,他们说是什么,那就是什么,他们的话就是金科玉律。
铁路客车经常晚点,有时候晚了两三个小时,那就晚点,怎么了?人家铁路局一不解释,二不说明,爱坐不坐。到邮电局申请安个电话,求爷爷告奶奶,找遍了熟人,托遍了关系,还花了几千块的安装费,才来了一句“等着吧!”然后苦苦等了半年才能安装上固话。这样的非人待遇多了去了,真没处儿说理去。
袁野恨恨难平的想到,且忍着吧,等到以后1998年邮电分家,再之后民营快递公司满天飞的时候,他们这些官老爷的作派对也就到头了!
长江文艺出版社来函分说,他们的编辑同志看过稿件后,十分欣赏作品《数风流人物》,表达了帮助出版的意愿,盛情邀请吉衣里予同志前往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本部作客,具体商谈出版事宜。
至于稿酬,他们专门做了详细说明,国内现阶段的稿费并不高,著作稿费是每千字为6-20元,翻译稿费每千字4-14元。
考虑到《数风流人物》内容十分突出,个性鲜明,故长江文艺决定予以千字8元的优厚待遇,希望作者能够接受,如有什么不妥,请到武汉来晤,再一一细细详谈云云。
一看到千字8元,袁野登时大失所望,便如懈了气的皮球一样,瘫软在座椅上,没了一点精气神儿。这便是梦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他满心以为长江文艺出版社慧眼识英才,予他以大把的票子,不料想……
端的是一言难尽啊,他们所谓的优厚待遇,便连香港《星报》的稿酬还大有不如。自已原以为,不求长江文艺能够高规格,盛情相待,至少也弄个与香港《星报》两家势均力敌,不分轩轾的格局,那也是好的,哪里想的到……一场空欢喜……
人家还说了,这还是看在作品出类拔萃的份儿上,才提价到8块钱,不然的话,就按正常标准,千字6块钱,你说你要还是不要,说起来,人家这还是个天降的恩赐呢,这个能有过审核,给他这等稿酬都不错了,他小子还想怎么地?
虽然结尾还客气了一句,具体的稿酬,可以再行商酌,请作者前去武汉详谈。这话说的就有水平了,都是那个老江湖,没必要再玩字眼儿了,其实长江文艺的浅台词就是:稿费就这样了,多少就是它,没得商榷的余地。
长江文艺毕竟是吃皇粮的,没法像自负盈亏的香港报业那般对撰稿人礼敬有加,执以大礼相待。
同样说到对文稿作者的重视程度,香港星报可以做到,不远千里,从南方香港赶到内地江城来,带着满满的诚意,向作者袁野约稿,那分扑面而来的礼遇让人感动。
再看长江文艺就轻飘飘的一封尺牍,像使佣人一般,喊他袁野赶奔武汉出版社去商谈出版事宜,两厢对比,高下立判。
本来收到长江文艺的来信,还感到些许满足,毕竟本来自己投稿的就是这三家出版社,自己的努力能得到对方的认可,也是足以欣慰的事情,可再瞅瞅稿费,心就凉了一大截。
千里当官为求财,自己写作折腾这么久,不也是图他个稿费么,别跟他谈情操谈理想谈胸怀,那都是扯蛋,哄小孩呢,只有钱才是硬道理,只有钱才是最实惠的。
犹记得解放前许多作家俱以稿费养活全家老少,而且衣食无忧,过着悠游的生活,比如鲁迅,比如张爱玲。袁野的这点稿费能用来养活一大家子么,能用来雇佣两三个仆人么,开玩笑!
诶,挣个钱咋这么难呢?
看来,转来转去,还是得找香港星报签约啊。
………………………………
作者的话
第七十七章因个别原因无法上传,本网站要求不断修改,作者不胜其烦,不想改了,有需要看那一章完整版,可以去网易云阅读里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