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零零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明末义军 > 第166章 南征贵州1

第166章 南征贵州1(1 / 2)

随着西北军地盘的扩大,李向东越来越觉得民政系统的人才有些不够用,但又不太想用太多那些饱读四书五经的旧式人才。

那些满腹孔孟之道的旧式读书人,张口闭口仁义道德,不够接地气,有时候反而成为新政的阻力。

西北军对于主动投诚的各州县官员,大都是原职任用,一方面为了给明朝地方官员树立榜样,减轻他们投降的心理负担,快速恢复地方统治,另一方面也是缺少政务人才。

这样一来,西北军整个体制中仍然有大量的旧式官僚,对于李向东的一些新举措存在一些抵触情绪。

西北军也通过举办新学考试,来选拔新式人才,但这些远远不够。

李向东打算创办全新的教育体系,培养新式人才,学堂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出什么思想家、书法家、大文豪,只要能培养出务实的、能做具体事务的实用型人才。

于是李向东按照后世大学体系的模式,让劝学司先筹办两所新式学堂。

一所是华夏大学堂,专门培养各类掌握新学知识的新式人才,设置物理、化学、数学、医学、农学、机械学、管理、法律、历史、文学等专业。

另一所是华夏讲武堂,专门培养基层军官的军事学院,主要学习训练操典、经典战争案例、后勤统筹、山川地理、战争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

“为了培养基层军官还要专门建一所学堂?”叶康杰疑惑地问道。

在他看来,战争就是最好的学堂,直接提拔作战勇敢的人为将领就好了,还需要专门建一所学堂来培养军官吗?他们识字吗?

“战争的确是最好的学堂,但建立军事学堂可以更好的系统性的提高军官们的军事素质。”李向东解释道。

其实李向东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军人们的地位,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同时建立一所民政的学堂和一所军事学堂,以彰显西北军对军事人才的重视,无形中把提高军人提高到与民政人员同等重要的程度。

一直以来文人都视军人为丘八,看不起军人,李向东就想办法提高军人的地位和荣誉感。

在基础教育方面,李向东让劝学司编写统一的教育书籍,分为儿童教育和少年教育两个阶段。

儿童教育书籍主要有识字和数学两大科目,识字教育的课文采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为主,相当于后世的小学教育。

少年教育书籍分为文学、数学、历史、物理、化学五大科目,相当于后世的初中教育。

由于西北军目前的财力有限,暂时还做不到普及全民教育,只能靠民间力量进行初级教育,鼓励民间的私塾教授新学的知识。

另外,军政府官吏选拔考试的内容,一律考政治、物理、化学、数学这些新学的内容。

实际上军政府一直以来都是这么做的,只是没有以文件的形式定下来。

“大将军,还请三思啊!这样做无异于把天下学子拒之门外,会引起天下学子的抵触,”沈子衡痛心疾首的劝道。

“他们也可以学习我们新学的内容嘛,大家都是才开始接触新学的内容,现在学不算晚。”李向东说道。

“可是这样做会寒了天下学子的心,无异于把他们推到我们的对立面。”梁仁新也在一旁说道。

“这个就没有办法了,我们现在更需要掌握新学知识的人。而且我们也没有否定儒学的东西,在文学一科中,也引用了一些论语的内容。”李向东毫不动摇。

儒学一家独大的情况必须要改变,西北军不会去适应那些儒家学子,只能让他们做出改变适应西北军。

“可是那一点内容太少了,不足以让学习者了解到儒学博大精深的思想。”沈子衡说道。

“我们这个新学知识只是基础教育,学子想要了解儒学博大精深的思想,可以专门从事这方面的学习。”

“可是...”

“好了,我已经决定了,不用再讨论了。”李向东不想就此话题继续辩论下去,各自有自己的信仰和人生观,不可能要几场辩论就能说服对方的。

后世的中国也是在经历无数次的毒打和割地赔款之后,才幡然醒悟,光靠儒家学说不能强国,只会弱国,才在1905年正式废除科举考试,让儒学渐渐退出了一家独大的地位。

“唉!”沈子衡和梁仁新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为西北军的未来而担忧。

崇祯11年(1638)春季,西北军正式南征云贵地区。

李向东决定兵分两路进攻贵州。

西路,叶有为部、姜继海部、张春昊部、王绍辉部,8.8万人,从叙永县出发,进攻毕节,叶有为任指挥官。

东路,由李向东亲自带领千牛卫、羽林卫、叶康成部、许森部、黄君浩部,8.8万人,从綦江县出发,经桐梓县,进攻遵义军民府。

方鹏飞部、黄龙部、杨嘉谟部、刘启龙部守陕甘宁地区;

蔡云杰部、曹虎部、金吾卫、领军卫守四川地区;

马天佑坐镇四川后方,负责粮草运送。

李向东亲领大军从綦江县一路南下,经过三天的行军抵达桐梓县。

桐梓县守军早已弃城而逃,留下一座空城,大军直接占领桐梓县。

“明军已经望风而逃了,我们连城都不用攻了,我们的千斤攻城炮是派不上用场了。”许森竟然有些遗憾起来。

“估计是他们觉得这桐梓县的城防太差,守也守不住,收缩在某个地方去了。”叶康成猜测道。

“大家不要掉以轻心,一路上要保持警惕。”李向东提醒道。

“大将军,放心吧,我们不会出岔子的。”

大军在桐梓县休息一晚,留下三千人守城,继续南下,向遵义府进发。

大军行军到一个叫三坡的地方,李向东发现这里山高路窄,道路难行,连忙让前锋部队加强警戒。

李向东早就听说过贵州有“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的说法,直到亲历实地才深有感触。

他有些后悔把10门千斤重攻城炮带过来了,严重地拖累了大军的行军速度,只得专门留下一支队伍负责运输攻城炮,在后面慢慢挪动前行。

“有埋伏!”前方传来示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