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萧鹏并没有回答,而是一脸惊讶看向年轻人:“你说你叫啥?”
年轻人听后倒是不好意思起来:“乌尔博森”。
萧鹏看他的表情那叫一个复杂。
哈萨克人重男轻女的现象更加严重,比如说Kyztuas这个名字的意思翻译过来就是‘从此不再需要女儿’!而‘乌尔博森’也是一个多见于哈萨克女孩的名字,翻译过来就是‘希望有个儿子’,这就像龙国人给女孩起名字叫‘招弟’差不多的意思。
一个男孩起这个名字,确实有点儿古怪。
年轻人叹气道:“别提这事儿了。你不是好奇我为什么会汉语吗?是我父母教给我的。其实我父母并不会哈萨克语。”
“WHAT?”萧鹏一愣:“他们不是哈萨克族,怎么不会哈萨克语呢?”
年轻人解释道:“我祖父是北都第一农具厂的工人,后来调到了北都工作,我父母都是在北都出生的根本不会说哈萨克语,所以才给我起了这个奇葩名字!”
萧鹏听后瞠目结舌。
这个事情……
真的很难评啊!
北都第一农具厂并不在北都,而是在河北张家口的山沟沟里。
1964年龙国进行过一场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运动,那是一场以‘备战备荒’为目的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电力等基建运动。
所谓的‘三线’是一个军事地理概念,而在一线、二线地区的腹地,就有一些所谓的‘小三线’地区,以各省份为单位在各自省里建设一批省属的地方军工企业。生产各种武器以应对反侵略战争。
那个时期局势还是很紧张的,很多军工、科研企业都是建立在山沟沟里,就是防止有人袭击。
‘北都第一农具厂’就是一个隶属于北都的‘小三线’军工厂,虽然名字叫做‘农具厂’,其实并不生产农具主要生产的就是‘56半’步枪。
别看那是个大厂,但是规模可真不小,光职工就有两千多人,还有七八千人围绕着该厂工作生活,一个厂就像一个城市,虽然身处大山里面,但是银行、邮局、学校、医院、幼儿园等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
等到八十年代军改时期,大量军工企业向民品转移,也就是核工业企业造雪糕、造飞机的造火锅的时期,那时候‘第一农具厂’也改名‘红旗厂’开始转行生产大名鼎鼎的‘狮’牌气枪!
这种‘狮’牌气枪在当时绝对是热销品。
这枪的造型和五六式半自动步枪一模一样,从诞生之日开始就受到了市场追捧。那时候基本上龙国大多数城市的体育用品店里都有‘狮’牌气枪专柜而且远销海外创造了不少外汇。
但是这个生意并没多长远。
在八十年代中期的时候发生了很多事情,龙国的外贸生意受到影响,还有严格的武器禁运政策。‘狮’牌气枪失去了销路,所以1986年的时候该厂倒闭员工四散而去。
只可惜一代名枪‘狮’牌气枪了,现在一杆保养得当可以正常使用的‘狮’牌气枪在拍卖场能卖个三五万美刀呢。
当时‘红旗厂’解散后,那些员工里技术骨干调动去了北都。看来乌尔博森的父母就是那时候去北都去房山等地方数字序列工厂的人。
这个事情很难评。
哈萨克斯坦是1991年12月16日独立的。
在那个年代,哪怕是北都那也是穷的要命。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那时候大量哈萨克族抓住机会前往哈萨克斯坦追求更好的生活,这事儿可以理解。
但是这才过去多少年啊,两国生活已经天壤之别了。
这个事情也挺可惜的。
经历过‘三线建设’的人员,还能被调到北都,现在他们的子女最差的也是北都五套房那个级别的,结果跑到哈萨克斯坦……
只能感叹说人没有前后眼吧。
几年时间都有可能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更何况三十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