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维没想到刘衍直接放了自己一马,虽然心中依旧对刘衍推行新政、军改之策很有意见,但也不得不承认,刘衍的心胸很足,当即抱拳说道:“刘阁老大气,草民佩服!”
张国维是天启二年的进士,授番禺知县。他在任期间,兴学校,课农桑,以德化民,很有治政的能力。
张国维可以说是积累了数十年治水之经验,写成并刊刻了一部七十万字的《吴中水利全书》,这部著作成书于崇祯十二年,该书先列东南七府水利总图十二幅,次标水源、水脉、水名等目,又记录了有关诏敕、章奏,包括宋、元到明崇祯时的有关治水的议论、序记、歌谣等,刘衍也有所耳闻,对于张国维很是推崇。
于是阮大铖带病随清军南征,可谓是满清鞑子南征的急先锋,随军越仙霞岭,众将上马缓行登山,而只有阮大铖为了显示自己身体无恙,主动下马徒步而前,左牵马,右指旁边经过的骑兵,大声说道:“我精力百倍于后生!!”
于是姜曰广共拱手为礼,转身离去。
因此,《明史》上说:张国维“建苏州九里石塘及平望内外塘,长洲至和等塘,修松江扞海堤,浚镇江及江阴漕渠,并有成绩”。
崇祯八年,时任巡抚都御史的张国维同巡抚御史王一鹗修吴江石塘,勘核全坍应修一千五十五丈,半坍二千八十六丈,平望西诸聚水缺,应筑内外塘七百六十丈,并修长桥、三江桥、翁泾桥。他针对太湖洪水下泄不畅,曾于崇祯九年上书请求开浚吴江县长桥两侧的泄水通道。
一旁的阮大铖见状也是吓了一跳,看来刘衍今日也不光是招揽众人,还要真正的发落一些人,就不知道会不会发落自己了。
刘衍笑着说道:“此外,本公想征召张大人为工部右侍郎,主持水利,不知张大人意下如何?”
随后阮大铖又说道:“福建巡抚已在我掌握中,诸公为此言得毋有异意耶?”
王铎大吃一惊,不明白为何到了自己这里,刘衍就换了一副面孔,难道是自己什么地方得罪过刘衍?
刘衍说道:“那就请张大人回去准备准备吧。”
但是在刘衍看来,王铎的人品是远不如他的书法的,是个典型的弄臣。
刘衍却不再理会王铎,只是挥了挥手,副总兵鲍羌便带人将王铎赶了出去。
但是不久阮大铖便病发,“马抛路口,身踞石坐”,僵仆石上而死。当时天气炎热,阮大铖的尸体溃烂,清军见状也只是草草收殓,甚至后来都不知埋在何处。
但是好景不长,后来阮大铖因为争权夺利与东林党决裂,转头就投靠了魏忠贤,成为阉党之中打击东林党的急先锋。
阮大铖正想着,便觉得汗毛炸起,抬头看去,只见刘衍正盯着自己,心中顿时一阵慌乱。
刘衍也是微微皱眉,想不到这个阮大铖果然如历史上所记载的那样,是典型的官场小人。
“呵呵,好!!”
此言一出,堂上众人都投来了鄙夷的目光。
后张国维于崇祯七年,升任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安庆等十府,主持兴建繁昌、太湖二城,还曾疏浚了松江、嘉定、上海、无锡等地河道,修筑了吴江、江阴、苏州等县桥、塘堰、漕渠。
历史上弘光元年,张国维拥鲁王朱以海监国,总兵方国安叛降,张国维于午夜穿戴衣冠,向母诀别,从容赋《绝命书》三章,又写“忠孝不能两全,身为大臣,谊在必死。汝二人或尽忠,或尽孝,各行其志,勿贻大母死,使吾抱恨泉下!”
姜曰广长叹一声,心中暗道:“吏部主事也好,我就要在朝廷中看看,这新政、军改到底能走到哪一步!”
于是刘衍说道:“阮大铖抗拒新政,着免去其一切官职,朝廷永不录用!”
阮大铖闻言顿时傻眼,急忙为自己辩解,却被鲍羌带人赶了出去。
随后刘衍看了看大堂上剩下的南京六部官吏,语气忽然变得冷峻了起来,说道:“本公已经发落了不少六部官吏,如今各部官吏缺失严重,并且各部官吏基本上都在抗拒新政、军改之策,所以在本公看来,南京六部也就没有留存的必要了!”
此话一出,众人哗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