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好的兵器铠甲、妫杵臼可以开采矿山开采,百炼成钢制作精良武器装备。虽然工艺落后每年百套,但是百年后可达万套,足可在晋国、齐国、楚国、秦国夹缝中斡旋生存。
没有钱财可以多铸造七雄币。
没有粮食可以打造铁制农具开荒阡陌,精耕细作,增加粮食。
没有人才,可以开设私塾、增加藏书阁、吸引士子入陈国,慢慢培养。
这些十几二十年就可以初见成效,百年就可以上一大台阶。
“生老病死”四字样样都与巫医有关,一直到战国后期都没有解决。
为何说巫医,春秋时期巫医一家,两者难分难舍,也时常有互相冒充之。
一个人从出生、得病、一直到老都离不开医者。一个人死后做的各种礼事祭拜,普通百姓都很注重操办场面,更别说奴隶主的时期盛行的活人祭。
为了人口稳步增长,取缔活人祭,把巫和医严格分开,互相不许跨界捞财,否则重罚。
春秋早期医者也甚少多般集中在大城里,小邑也有少数医者,乡野百姓很难找到象样的医者,很多病患都去找巫师(跳大绳的仙公仙婆)治病。
于是妫杵臼按照大国一样把医列入工,按照医术水平分为上工、良工、中工、下工、庸工、谬工。唯一不同的是巫医分开,并且均匀分配。
其实春秋时期的中医水平还是比较落后,一直到战国初期诸子百家兴起,医家占有一席之地。
即使黄帝内经也是后世在秦汉时期汇聚总结西周、东周(春秋和战国)时期民众的智慧形成“黄帝内经”。
一名医术精湛的上工(扁鹊、级别),良工(各大诸侯国太医),中工(优秀的医者)、下工(一般的医者)、庸工(水平欠揍的医者)、谬工(根本就不懂医的骗子)。
一个优秀的医工,需要十几二十几年时间理论实践结合才能培养出来。
但是春秋时期没有正规培养医工场所,都是师傅带徒弟带出来的。跟着好的医工那就好,跟着水平欠揍的以后也只能被病家痛打。中间要是参杂着巫那就那更复杂了。
妫杵臼接手陈国以来也投入了一些财力支持医馆培养医工,八年过去了,都没有何成效。
庸工(医)太多了,尤其是曹刿率领的“陈步甲”去申国作战反应情况。“陈步甲”属于特训类似特种兵,旧伤较多,陈国为了提高人口出生,到了23岁开始征兵。这些“陈步甲”有的已过了三十多岁,体能加上旧伤(韧带肌腱旧伤),都影响“陈步甲”战力发挥。
短时间培养不出大量良工(医)、中工(医),再过几年躲在栎邑的郑厉公就要攻打新郑了,陈国答应帮其夺取郑国君主,伤亡也是很大的。
接着没几年周天子王室出现重大内乱,陈国想独吞叛乱功劳,这些都需要大量兵力方能解决。如今大部分“陈步甲”将近三十,到那时已经接近四十还带着旧伤,战力定然下降很多。
看来只能用那一个办法了。
……
假妫杵臼张开来自一个另一个高度文明世界。原本平均寿命也不过七八十,后来科技技术发达,打开了人寿命极限限制,达到150岁左右。
但是有一个缺点,虽然寿命提高了,但是跟以前一样到了七八十就已经步入各种机能大幅度衰退了,剩下那几十年都是一副老态龙钟模样。